“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的意思可解为: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那么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亏损。
由此可见,古人对德之一字是多么的看重。这让某想起了原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事急,某借了一位同事十几块钱,后来便忘记了,亏得那位同事及时提醒。提醒的时候他似乎还面有愧色,显得不好意思,也许他觉得只十几块钱开口向人家说显得有点那个。可在某的心里却是非常感谢他的,因为某觉得,如果没有将欠他的钱还他,那将是某此生道德上的一个明显的欠缺,至少是一个污点,在某看来。而他及时指出来,让某没有继续犯这个错误,多好啊!他的及时提醒使某的道德向美好近了一步,离缺憾远了一步。
规劝朋友,一定是在两个人的时候,其他人在场一般不能讲,这是尊重对方,明理的朋友会感恩你,规劝的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我们规劝的目的是为了朋友改过、为朋友好,所以这个方式一定要注意。如果方法不对,可能就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弄不好他不但不肯改,甚至还会起抵制、逆反的心理,而且可能会怀恨在心,这样我们不就适得其反了吗?所以跟人交往这些分寸、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慎重啊!
这一点某深有感触。某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指出别人的缺点,这令别人很难堪。碍于面子,别人会有两种反应。一是碍于自己的面子,死不悔改,拼命袒护缺点,甚至恼羞成怒,反讥指责之人,令指出的人也很难堪,结果两败俱伤。一是碍于别人的面子,当时不说什么,其实心里暗怒之,甚至怀恨在心,表面不发作而已,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个绊脚石。杨修都死了好多年了,还不能吸取教训吗?只有真正胸怀大度之人,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当面规劝,这样的人非圣即贤,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这么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
某也是好事之人,也曾经经常这样提醒同事和朋友。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有时候弄巧成拙,破坏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搞得不欢而散,得不偿失,后悔不已。这年头,即使想真心帮助别人,还真得讲究时机,讲究方法,不然与尔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