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恶意,真心感慨好的电影是勇于触及社会问题,引起人们深思;我总是感觉自己比上个阶段要长大成熟了一些,认为自己不盲从潮流,可是舆论恐惧这一关始终没过;我一直玩不好自媒体,也不敢玩自媒体,害怕展示自我,害怕当在网络展露一些头衔时马上遇到说错话而被网暴的恐惧,终归逃不过对舆论的恐惧,我目前的舆论恐惧还停留在电影的戏剧冲突里,直到顺着那些被算法筛选过的推送往下想,才惊觉这种“恐惧”早已渗透进日常——女生刷到的婚姻警示、男生看到的现实论调、父母眼里的子女问题、孩子口中的原生家庭伤害,每个群体都被包裹在定制化的信息茧房里,像被无形的墙隔开,彼此看见的只有对方的“问题”。
以前总爱在网上评判,后来才发现那是把家里习得的“评判模式”搬到了线上。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越界,用自己的尺子量别人的生活,本质上和那些刻意挑对立的声音没什么不同——都是在发泄情绪,而非真正的沟通。我们民族本是靠着团结走到今天的,但信息高速发展带来的不是更开阔的视野,反而成了制造隔阂的工具。算法总在推送最能刺激情绪的内容,模板化的观点替代了独立思考,好像遇事不用多想,跟着预设的立场站队就好。
我很讨厌这种带有预设立场的站队,好像一直欺骗安慰自己“学习中庸之道”,可知识太浅薄了,越学越庸..被限制的表达时时刻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焦虑。
可这样的“一边倒”,最终只会让每个人都活成一座孤岛。怕被指责就先拉黑,怕被否定就先对立,看似在保护自己,实则在重复孤独的循环。或许比起抱怨“被左右”,更重要的是先打破自己的茧房——少一点非黑即白的评判,多一点“或许我没看到全部”的留白,毕竟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割裂彼此,而是靠看见差异后依然愿意靠近的勇气。
那时以为保持和大众不一样的观点,字字回应铿锵有力,这是坚守立场,如今才明白,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急于在舆论场中证明自己,反而会被情绪牵着走,消耗掉本该用于深耕自我的精力。
电影里的舆论风暴是极端的缩影,而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在经历着微小的“被评判”。重要的是看清:舆论可以是镜子,却不该是枷锁。比起在唇枪舌战中赢得一时,更珍贵的是守住内心的定盘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坚定地做下去。毕竟,能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他人的声音,而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