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bert Eilas是生于19世纪的德国伟大社会学家,我就其代表作之一的《文明的进程》进行研读,从工科生角度肤浅地窥探作者在文明社会发生乃至国家产生机理的研究。
在嵌入式原理基础中,进程(process)指的是能够独立运转的程序对其数据集合在一定时间下产生的一次运行活动,较于static的程序,它是dynamic的。社会文明进程和程序进程类似,并非自始至终一直处于活跃的运行状态,而是时走时停的。这使我们想到动词和名词的关系,动词必定是“活着”的名词,而名词必定是“亡了”的动词。而文明进程不但会被“中断”停下,有时甚至会走回头路,所以探索文化与文明的旅程也会是一场非常艰辛的历程。
在开头,作者反复强调要用客观的分析,在20世纪初虽然开启了科技大爆发,但是守旧的依然很多,就是到如今依旧还是有宗教这个不科学的事物。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主义观看待整个人类历史线条的发展。这必然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价值虚无主义。本书开头抛出了“ ‘个人是封闭,自称一体的小世界’ 是如何破壁自我内心进程与社会文明发展进程这堵墙 ”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了哲学家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单子论,“没有窗户的单子”借鉴分子学说,使人与人的内心分成了一个个看不见却又可以在感性上触摸的“世界”。而两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还在流行“你我不是同一个世界”的言论。但这堵墙的本质是什么呢,作者借助大量的德国历史带领我们试图考虑这堵墙的天性。
《文明的进程》序占比不小,足约50页。作者反复强调,“不从不暇思索地、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解释为是以自己为目的的,只对自身本体才有意义的这样认识中解脱出来,那么科学的思维将无继发展,就不能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在用一帧帧PPT反复研究人类进步的一个个时刻节点时,不能姑且地用当下的实用主义机械化评判,而是将思维与自身保持距离,提高客观辨析历史和文化差异的能力。
作者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特征的抽象也不是整体一板砖“啪”过去,而是多人组成依存关系本身,这个关系不是指坏关系,是指好关系。社会是流质的,变化的。没有脱离社会茕茕孑立的个体,个体无绝对自由,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合唱的一员。“每个人在他短暂的历史中却再次经历了他所处社会漫长却又片刻的全部过程。”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有时候无法察觉大时代的巨变。Norbert Eilas以德国为立足点,十分谦逊地讲述了英法社会变革对18世纪在人力和财力尚颇弱的德国的影响。历史总是喜欢玩“置换”游戏,德国是在一系列变革下使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但沙文主义(虽然是法国先有)和法西斯主义下为他的历史蒙上了厚厚的灰。中华民族自然不会走狭隘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路,我们是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崴过脚,跌过跟头,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做激进的保守,因为侵略即保守,本质上是对自我同化能力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