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释:
汜:由主流分出而最终与主流汇合的水流。
以:将某人带走的意思。
不我与:不与我。 与:一同
沱:江水的支流。
译文:
长江自有分流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肯带我一同去。不肯带我一同去,将来后悔来不及!
长江自有洲边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再聚首便离去。不再聚首便离去,将来忧伤不能已!
长江自有分叉水,这个人儿嫁过去,不见一面就离去。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号哭有何益!
赏析:
这首诗之前,有一段小序: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这段序言的大意是:《江有汜》是一首赞美媵的,媵妻勤劳而不抱怨,嫡妻事后能悔过。文王的时候,江沱一带嫡妻不重视媵妻,媵妻劳而无怨,嫡妻后来感到自己做事太过分了,亦有悔意。
想要好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这段序的含义。这段序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字“媵”,这是先秦时期一种婚姻制度,叫媵婚制。我读这首诗之前,第一次接触到媵这个字,是在追《芈月传》的时候。当时芈月做为芈姝的媵妾嫁给了秦王,这才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位太后。那么什么是媵婚制呢?媵婚制具体是指: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到男方,即陪嫁,或随嫁。古时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男子一般有一个妻子,和若干妾侍。其中,由妻子生下的儿子叫嫡子,女儿就叫嫡女。而由妾侍所生的孩子就叫庶出,庶子等。所以,《芈月传》里面的芈姝一直被成为嫡公主。先秦时,一般嫡女出嫁,庶女陪嫁。另外,随嫁的侍从则叫媵从,随嫁的婢女就叫媵婢。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这是古代史书对媵婚的记载。具体意思是说,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妻),女方以“侄”或“娣”随同出嫁,同时还要有两个和女方同姓侯国的女儿陪嫁,也以侄或嫡想从,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聘九女”的由来。而这些随驾的女子统称为“媵”,相对于嫡妻而言,他们就是庶妻。
媵婚制主要发生在贵族之间,它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婚姻制度,还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通过这种婚姻关系的缔结,既可以加强诸侯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又可以繁衍种族,增加人口数量,在农业社会的宗法制中,没有比这两者更重要的了。另外,在贵族家庭,做“媵”的女子一般在八岁左右就“备数”了,也就拥有了正式明确的身份。
明白媵婚制之后,这首诗就容易理解了。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媵”,而另一个被提到的人就是嫡妻。女主从小就被明确了身份,要做某位贵族的媵,可能她自己本人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可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那位“嫡妻”出嫁的时候却没有带上她。女主因此受到不小的打击,心中产生不满,并作下此诗。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礼制的,被视为不吉祥的(估计严重程度可以跟被退婚或被休一比)。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但是此诗的女主还是显得非常有教养,没有为此而破口大骂,只是用规劝的口吻劝导“嫡妻”回心转意。
全诗以长江的水会有离开干流而最终还是会回到干流的自然现象起兴,并以此暗喻希望“嫡妻”像这离开干流而去的支流回归干流一样,最终能够回归礼制正道。诗歌共三章,同样使用了叠章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
从这首诗,以及序的内容,我们大致了解了先秦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从这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主制味道的婚姻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女子在古时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被用作政治工具,生育工具。出生身份稍低的就做随嫁,有点像现在购买商品附带的赠品。而诗中的女主从小就做为“媵”存在,突然发现“嫡妻”出嫁时不愿带上她了,可以想象,那一刻,她仿佛已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这些像女主一样做为“媵”而存在的女子,从小就被灌输着作为陪嫁女的意识,一旦无法顺利陪嫁出去,对她们的打击真的就如同已经订婚的女子被退婚那么严重。
从这首诗中,我们没有读到女主被“退婚”后,有关旁人的态度的语句。但是,不难猜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女主的。在今天看来,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如此地落后,不懂得自己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感情,只是等待被安排。又或许,她们根本来不及选择和追求,在她们还没有具备自由选择追求的能力的时候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以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