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陷入焦虑?
1 几句题外话
先跟大家说几句题外话。
之前有一周多没怎么写新文章,一来是学习进度压力大,精力有限;二来因为我迷茫了,不知怎么写了。现在各大媒体、平台对原创文章的推荐力度是看你有没有“热点”。也就是你得“蹭热点”才能获得推荐,否则就自生自灭。连我家大朋友都提醒我,“你得多蹭热点才有人看!”
我硬着头皮写过两篇蹭热点的文章。根据后台数据,确实发现这种文章就是会获得明显的推荐。在媒体的大力推荐下,阅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这下我算是明白了,为啥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文章几乎是同一个路数。因为大多数媒体想要的就是这种短平快、吸引眼球的热点文。至于这样的文章会对读者心理有什么影响,他们不在乎。
但是那两篇热点文写完我都不想再看了,因为没有真情实感。如果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感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感动读者。所以,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写我的“凉白开”文章好了,即便要写热点也得是发自肺腑地有感而发才好。
咱们就延续一惯文风,朴素一点、简单直接一点,即便观点粗糙、文笔笨拙,但是带着真实诚恳。就像今天这篇一样,除了扑面而来的质朴感,也许多少还能给您带来一些启迪和收获。
--- --- --- --- --- --- ---
2 一个真实的小案例
我在《我不想争第一,我只想做回我自己(一)》这篇文章里举过一个小例子。说的是之前有个很优秀的女同事上了某知名杂志的封面,我在胖圈转发了她的报道。然后被一位焦友看见,他瞬间自卑爆棚,认为我以及我那同事这类人都太优秀,而相比之下他自己太一无是处。后来我私信中解释了好一会,才平复了他的自卑情绪。
其实,后来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我家娃不是喜欢读历史么,他读着读着发现书中提到《四书五经》,然后就嚷嚷要读读《大学》。再然后就给他借了文言文带注释的《四书五经》,于是娃就读起了《大学》,还能背诵几句。就这么个小事,为娘我一高兴就发了个胖圈小秀了一下。
同一位焦友看到了这个胖圈,做出了和上一次一模一样的反应--- 发给我几个哭脸,说,“啥是《大学》...... ”我一看,得,又刺激到人家了。吓得我赶紧删了此贴。
这位朋友的内心独白可能是这样的,“人家小孩都读《大学》了,我连《大学》是啥都不知道,我没活路了,呜呜~~”说实话,我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绝望,然后我也很绝望。
举这位朋友的例子,丝毫没有贬低蔑视人家的意思。我自己也是从焦虑症中走过来的,个中滋味我清楚。把这个例子拿出来聊,是因为这是真实的人做出的真实的反应,有审视的价值。
--- --- --- --- --- --- ---
3 一种病态的思维行为模式
为什这位焦友会对“别人比我强,别人比我懂得多”等等此类现象这么敏感呢?为什么他无法容忍自己不如别人呢?如果你不了解神经症会觉得,“至于吗?比你优秀又怎样?”那我可以告诉你,对于很多人来说,还真至于。
其实不仅仅是焦虑神经症会有这种困扰,很多所谓的“正常人”都有类似的情形。只不过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别人也没法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
最近读了两本新神经分析学派的女心理学家霍尼写的书,一本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另一本是《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第二本还没读完。 虽然作者已经在序言中说明了,书是写给非专业人员看的没使用专业术语,但读起来依然需要高度专注,努力跟上作者的思路,要不然几句话没读明白,后面的就接不上了。我吸收了书中的一些关键内容,把他们纳入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结合这个焦友的案例跟大家简单聊聊新精分学派对神经症的人格特征所持的观点。
(注:神经症包括五种-- 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
--- --- ---
4 “理想自我”带来的病态心理
人都有追求卓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在愿望。用大白话表达就是:每个人从小到大到老都渴望幸福、过得更好、人际关系和谐、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展现,我们都想成为更好的人。这个过程即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人格发展的过程。
本文前面讲的那位焦友陷入了不如别人的自卑情绪里,其实也是因为他极度渴望成为和别人一样、甚至超越别人的更博学更优秀的人。怎奈现实骨感,他并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优秀,于是看到别人的优势就顿时深受打击。
我们可以这么表述,这位焦友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偏差。其实很多很多的焦虑症患者都是如此。我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走进了岔路,偏离了轨道。
这种自动比较的心理活动折射出的是对“理想的自我”的病态追求。他的内心里很早就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该与禁忌”的思考模式。“我应该比他懂的多”,“我应该比他做的好”,“我应该比他们都优秀”,他不允许自己在某些地方是不如别人的。确实很多焦友身上都友这个特征。
很多焦友都是很勤快的人,工作生活大事小情都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积极上进难道不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但是问题出在“动机”这两个字,“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发奋努力的呢?”
--- --- --- -- ---
5 为了什么很重要
有个人在森林里突发奇想,他想俯瞰一下整个森林的黄昏美景,于是兴致勃勃地选了一个很高的树,爬到了树的顶端,坐在树叉上美滋滋欣赏落日余晖;有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为了逃命爬上了离他最近的一棵树,他也坐在树顶的树叉上惊魂未定。
那么,你是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 你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而爬树,还是因为避免被老虎吃了而被迫爬树?第一个人爬上树由衷地发出一生感叹,“好美啊!”他获得的是滋养心灵的愉悦;而第二个人爬上树后也会不由自主的感叹,“好险啊!差点送命了!”他获得的是安全感,整个过程充满了恐惧和压力。
我们大胆假设一下(仍然没有任何贬低这位焦友的意思,只是纯做分析的目的),那位朋友可能会去搜索什么是《大学》,也许还会找一本《大学》读读看。但是你猜猜这个过程他会有怎样的感受?从不知道到知道了,把没读过的书读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样我就不比别人差多少了。”他不是因为喜欢感兴趣而做这件事,而是因为想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才去做的。
我也问过我家娃你为什么要读《大学》。他说他是在读史的过程中才知道有本书叫《大学》,他很好奇,很想看看《大学》是怎样一本书让那么多历史人物都去读。于是他读了,他知道了,他满足了。他就像为了俯瞰森林美景而爬树的那个人一样,能够为了自己的需要去做,然后如愿以偿。这是正常健康的成长过程。
--- --- ---
6 怎么会这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焦虑神经症的一种病态思维行为模式--- 对“理想自我”的病态追求。被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的人们,经历着很多主观上的痛苦。不管他们意识没意识到,他们都有种被强迫的痛苦。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因为头脑中有一个理想自我的完美形象需要维护。
为什么会树立起“理想自我”的终极目标?
按照霍尼书中的解释,小孩子最初的生长是百无禁忌的,比如他们会因为好奇火焰的色彩去摸火,结果被烫伤。于是因为“痛”才知道一个原则-- 火是不能摸的。小孩子于是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不良环境的影响,会改变小孩子自我发展的轨迹。比如父母的过度管辖或溺爱,家庭的温暖或冷漠,都会影响他的人格形成。如果不良的环境压制了孩子真实自我的发展,他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一种被敌对的环境孤立的无助感,他会觉得惶恐不安,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
基本焦虑让小孩子逐渐形成不同的态度--- 亲近、反抗、逃避,目的是适应和应对基本焦虑。时间久了,小孩子会选择一种态度作为与别人的相处方式,表现出的是依赖的、攻击的,或者回避的心理倾向。这样的心理倾向,慢慢使他创造了自己理想的形象--- “理想自我”。
现实的我不够好,我不满意。那么我就创造个另自己满意的样子,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可这个“理想自我”的设计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它脱离了我们自身的真实需要,把我们变成“理想自我”的奴隶。以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为驱动的人,无法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它带给我们的是焦虑。
霍尼在书里说了这么一段话,“荣誉的祭坛上牺牲了更多的生命。......但若我们连自己都不其所以然的沉溺于荣誉的幻想中,且损耗了我们的生命,那将是一种悲惨的浪费-- 生命所蕴含的价值愈高,则此中浪费便愈大。”
7 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在顺利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的精力会用在实现发展潜能的正道上。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长、发展环境是完全顺利健康的。
那你看我们还有机会吗?
有啊同学们!哪有走岔了路不能走回来的道理?只不过多费些心思和时间、多付出些努力与尝试。我们是可以活到老成长到老的智慧生物。
您都已经读到这了,藏得这么深的真相都被翻出了台面了,咱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对自己负责,才有真正的成长可言。以后咱们的目标就不是实现理想自我了,而是“如何培养和释放“实现自我”的力量这个目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