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可笑的商家们提出来的口号,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为儿童家长植入信念,制造儿童家长的焦虑,进而使家长购买他们的产品或者教育服务。
然而,这是个伪命题。昨天上课老师对此做了如下三方面的论述:
-
抢跑是犯规
“起跑线”原意是指田径运动场上的起始线,在比赛正式开始前,运动员提前奔跑属于犯规。在比赛中,运动员一次抢跑则成绩作废,两次抢跑则取消比赛资格。在儿童教育上,家长想抢跑也反映出了其作弊的心态。 -
起跑线在哪
起跑线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或者初中?并没有明确界线。 -
人生是长跑
人生是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初始的名次对结果影响不大。有人做过调查,询问历届马拉松冠军他们在跑步过程前期的名次,发现他们并未多在意。在人生的长跑里,比一开始就充在前面还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合理规划。马拉松运动员也会在比赛过程中规划自己的跑步速度以实现最佳成绩。
如下摘录了马拉松长跑技巧的一段
出发要慢。前2到3英里(1英里=1.6公里),每英里配速要比目标配速慢10-15秒。这是为后面的比赛,保存宝贵的糖原储备,让你的冲刺更有力。当 Catherine Ndereba在2001年芝加哥马拉松创造世界纪录的时候,她第一个5公里的配速,刚刚达到每英里5分50秒,而她的全程平均配速是5分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eac6ef01014c0z.html
既然不能在“起跑线”上做文章,那么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呢?——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下面先举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做不合适的事的例子。
一个反例
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约突出,许多本应在小学教授知识出现在了幼儿园课堂上,加减法就是其中一个例子。1 + 2 = 3
、2 + 3 = 5
这样简单的知识,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34岁的孩子却显得困难重重。整整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幼儿园老师站在黑板上又是数苹果,又是数香蕉,底下孩子一片迷茫的眼神望着老师。著名心理学皮亚杰曾经提出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只有到特定年龄儿童才能学会特定的事情。在刚刚教育的例子中,儿童的神经发育并没有到达可以接受具体运算的阶段,老师只能教会孩子数数,不能教会他们加法也是正常的。
以下是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sensorimotor intelligence)。从出生一直持续到第18个月。这个阶段以日益复杂的感觉和动作图式为特征,这些图式能够使儿童组织并练习控制环境。
第二阶段,前运算思维(preoperational thought〉。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思维(concrete operational thought)。从6、7岁到青少年早期大约11、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领会特定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他们能够领会类别、归类系统和团体中的等级结构。相对于产生纯哲学和抽象概念的假设,他们在解决与物理现实有
明显关系的问题时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思维(formal operational thought)。从青少年期持续到成人期。这一时期的思维水平可同时加工多个相互作用的变量。个体能够创建一套解决问题的法则。形式运算思维反映了智力的性质,这种智力正是建立科学和哲学的基础。
把这40分钟的时间用来强求儿童学会加减法是不划算的。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植物(许多成年人都不知道身边的植物),想知道太阳星星月亮的规律,想与同伴玩耍、相处、交流。这些感性知识将为他未来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把这40分钟的时间用于教授儿童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但是如果用来强求学数学,他们就损失了学习更多适合他们知识的机会,只学到了数学一点皮毛还闹得不高兴。这无异于用世间最美玉石换取一台诺基亚!
正道
曾子的《大学》对成才之道做了最好的描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是成人之学,认为学习要按顺序才能成功。学习的依次次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格物致知就是要知道自然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它们的名称是什么,这包括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内容。诚意就是心理怎么想的就是怎么想的。比如一个喜欢美女的人,他就是喜欢美女。如果他因为担心别人说自己好色而装作不喜欢美女,那他就犯了自欺。正心是指把心态放正,因为根着喜怒行事,只会被喜怒牵着走。身修是指自己的外在表现让人能信服。齐家是指在比较亲密的人中建立主次关系,如儿子听从父亲,兄弟相悌。治国则是把在家里建立的这种关系拿到外面来类比建立关系,用以服侍上级,与同级相处,控制下级。
对于儿童来说,格物致知只要教到能理解大自然,知晓许多东西会用一些工具就好了。对儿童特别重要的教育是诚意和正心。
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更多的是辅助者和主角,而不是带领着和跟随者。许多智力知识上的教育其实是不必的,这不过是把人教育成为可利用的工具,好给别人干活。完美的教育应该解放孩子的天性,体会孩子所感所想,真真切切地关心他爱护他,为他做一个护盾抵挡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伤害。孩子有他自己向上的方向,跟着他命中的方向一起走,不要按照自己的规则去约束和改变他。他终将走向自己的远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你。不要担心温室下的幼苗不能经历风雨,相信我,温室里的植物比野草野花茁壮健康。真正的道德也是柔弱如婴儿的。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