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者和受虐者的轮回

​​最近,微博上的一则视频引发了网友强烈的讨论。一位男子用衣架暴打三名女童,女童年龄约为3岁,上身裸体的男子先是让三名女孩跪下,然后大力用衣架殴打三名孩子,视频中女孩们悲惨的叫声不绝于耳,女孩跪地求饶也没有丝毫的用处。网友们积极回应,有的在声讨,有的在讲述童年被打的经历,有的在呼吁有关部门介入,一时间女孩的遭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视频的冲击力非常大,以至于我看到女孩被打惨叫的时候,就开始揪心,同时,我不禁的想到,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心理学问题。

1、受虐者的经历

张雄的父亲张建国如今有70岁了,直到现在他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被张雄的爷爷虐打的场景。虽说那个时候,小孩子被父母打骂是习以为常的事,但是,被虐打的事就总是在心头萦绕,每当想起这些事,那时的痛苦和无助感就会袭上心头。张建国非常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的穷,但是他却十分喜欢与人交往。那时候的事他不记得了,根据他的母亲描述,无论是邻居家的孩子,还是路人,他都十分愿意和他们交流。在他有记忆起,他就开始被父亲毒打,无论是父母吵架,或是他不小心碰坏了什么东西,甚至他捡的柴火不小心掉到地上,也会遭受毒打。所以,他十分惧怕出错。因为出错就要挨打。于是 ,他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无论是和其他小孩玩,还是和其他人交往,他都像一个大人一般,防备而疏远 ,以免有什么错处会传到父亲的耳朵里,会经历一场毒打。他对亲戚也是如此,那个时候的人都穷,家里多少有点事情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毕竟还是少年,本能的想要对别人分享一些秘密,有次他在和亲戚谈话的时候不小心将父亲从厂里拿回几袋煤块的事情和亲戚透露了,亲戚找了过来,要走了一部分煤。父亲勃然大怒,将他打得三天都没有下床。从此,他便彻底的不再轻易的相信别人,他也丧失了与人交往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受虐成为一种模式,会影响所有的人际关系。

“荣格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注意到的也是家庭 和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他从心理治疗中发现 ,在儿童身 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 ,几乎都与父母有关 ,因为正是 父母的家庭教育及其心理状况才对儿童的心理产生着直接而 深刻的影响。在他看来 ,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发展的 必要条件 ,而成年人人际关系的基础似乎依赖于童年期 ,首先 依赖于儿童与养育他的人之间的关系。如食物、冷暖、解除痛 苦、婴幼儿的各种需要、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以及情感上的融 洽相处等。童年期的经验会在儿童的心目中永久地铭刻下积 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因为成人不可能完满无缺地满足儿童的 各种需要 ,所以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必然会引起一些心理问 题。当然 ,心理问题的程度与儿童满足需要的程度相关 ,即与 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节选自《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张建国与父亲的亲子关系中,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关系就在其中。张建国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转变,都以与父亲的亲子关系为原型拓展。父亲打他,滑动到所有人都间接的在打他。这是他的亲子关系影响他人际关系的例证。

张雄出生了。张建国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30岁的他几乎没什么朋友,就算是在单位,张建国也对周围的人冷冷淡淡的。这让张建国品尝了很多委屈,单位分房子,他也没捞到。他习惯了父亲打他,也习惯了周围人对他的不公。他经常下班后,郁郁寡欢的喝酒,喝醉酒后找到妻子的一点错处,就开始爆发了,轻则谩骂,重则动手。没有人会永远的憋气,他总要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进行释放。没什么比妻儿更加的安全,那个年代离婚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孩子日后结婚,离婚家庭也不利于孩子日后找对象。所以尽管妻子忍受了很多,也轻易的不敢迈出离婚的脚步。儿子更是不必说,血液上的联系是无论怎么折磨,都会存在的关系。也是由于这些关系,张雄从记事起,就开始忍受张建国的毒打。张雄反抗过,可是每次的反抗都会带来张建国更加惨绝人寰的报复。在张建国的心中,仿佛已经认定了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因为自己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他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那么的无助,就像他孑然一身的人际关系,别人的情感和感受,他全然感受不到 ,就像父亲当年也没有顾虑他的感受一样。妻子恨他,张雄恨他,他心里知道,却没有办法。

2、受虐者同为施虐者

张建国既是受虐者也是施虐者。他割裂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向着他与父亲的关系一样,逐渐的产生隔膜。表面上,他从受虐者转向了施虐者,将侵害转移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实际上,他也在品尝由自己施虐所产生的一切后果。他享受不到夫妻关系的亲密,享受不到来自儿子纯真的爱。他将自己与爱隔绝。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因果关系,最后品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有时候,施虐者使用的方式不是以肢体暴力进行的,言语暴力和其他暴力也同样的引发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关系。最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总是评价孩子,贬低孩子,让孩子像受到毒打一样的崩溃。

3、轮回

轮回,是佛教的用语。它诠释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心理上也是如此。施虐与受虐的关系,会作为心理上的家族特征,持续的传承下去。张建国的父亲,将这种模式通过抚养和教育传递给了张建国,张建国也用同样的方式,正在将这种模式传递给张雄。张雄如果有后人,也非常有可能将这种模式传递下去。家族精神的传递,有可能带来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

4、什么样的受虐和施虐是适度的呢?

从现实来说,因为每一个父母实际上无法完全满足孩子的心里需要。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父母也非常有必要与孩子共同设立一些原则和规矩。控制的存在,让我们无法完全杜绝受虐者和施虐者的关系。从社会化的角度上来说,适度的控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首先,肢体暴力绝对是有害的。这会让孩子可能产生焦虑、恐惧、愤怒、以至于绝望的感受。

其次,不以牺牲孩子安全感作为代价。安全是在人没有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最重要的需要。

再次,不以牺牲孩子独立人性作为代价。独立人性的内容包括,平等,尊重,自尊等。

最后 ,遇到家族传递式的不适度的受虐与受虐关系,要求助专业人士。已经到了家族传递的程度,说明问题形成的历史比较久远,对抚养者的人格影响程度较深,这个阶段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阻断家族传递链条,才是形成适度受虐与施虐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最优路线。

▼本人转载心开始心理公众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