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似乎成为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词语。但为什么要简洁呢?
有一段时间,每次朋友提及想买kindle时,我都会直接推荐他们买iPad。kindle无非看书,iPad也可以。而iPad能做的kindle太多做不了,比如看视频玩游戏甚至轻量办公。
但很多人会说:“嗯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只想拿它来看书,买iPad我怕自己会分神。太多可以玩的,游戏视频电影,怎么有心思看书”。如果你是iPad的产品经理,听到这句话估计会有点郁闷:不需要的功能,不用不就好了,为什么会导致不想买呢?我们费劲心力给用户多一点功能还做错了吗?说不定某个场景下就需要用到呢?想用找不到,估计有用户也要抱怨,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吗?
但存在必有理由。想理解用户这种选择,心理学的“阈下”概念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阈下效应指的是,即使是人自己感知不到的细小刺激,比如特别轻微的声音,也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和情绪反应,并会影响人的决策过程。这一发现也被广泛应用到广告业、政治宣传等,他们用消费者或选民感知不到的声音、图像去影响对象的态度,进而达到想要的目的。
单纯的视觉听觉刺激尚且如此灵敏,更别提页面上的一个按钮、红点了。按钮与红点的设计本来就是为了让人注意到,并了解到是可以点击的。即使没有明确地注意到,潜意识已经开始不自觉运作:要不要打下游戏,看下视频?会不会我已经错过了什么?就算克制住了冲动,继续看书,这个决策过程也已经耗费了能量。而这一切很可能是发生在阀下的,即我们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两个念头的斗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使不会干扰用户的使用流程,但多一段文字、多一个控件,用户情绪决策便已纷纷扬扬。使用iPad时,人潜意识被激活得纷繁复杂,看书只成了选择之一。
单从阅读任务角度,用iPad看书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很多阈下的感觉是可用性任务测不出来的。用户自己经常也无法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很多思考选择,或者只是隐约觉得这个工具用起来很烦,但他们会用脚投票。
另一个例子——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简而言之,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文本基本都是超文本。
超文本发展之初,教育学家们对这种互动型的阅读方式非常感兴趣,认为超文本与人们的开放式联想的思维是相似的,因此使用超文本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很多研究显示超文本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很差。读者不止学习效果不好,而且认知负荷比一般的线性文本高。更主观的感觉是,很多人表示学习时更习惯在纸质书上,而面对电子书却觉得“不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超文本阅读中,读者需要不断地跳转,这个过程会阻碍读者对于情景模型的构建。而遇到每一个链接的时候,读者更要付出认知资源去决定是否点击该链接。因此,虽然超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线性文本的,但这种丰富带来的却是读者的费力和学习效果低下。
如今的QQ和微信更是活生生的例子——基本微信有的功能QQ都有,QQ有的功能微信不一定有。但微信的发展却一日千里风头无两,直压QQ一个头。很重要的原因是QQ承担了腾讯太多业务压力,而且有很多历史包袱:打开APP第一屏,就有无数的功能、会话和小红点在嚷嚷“用我用我”、“看我看我”,堪比车站拉客的摩的师傅。从任务完成的角度讲,QQ一点问题也没有,单聊发动态群聊钱包,但很多都聊胜于无。
老产品压力很大,每砍一个功能可能都要和一群人撕,而即使多不起眼的小功能在QQ平台上用户量可能也是百万级别的。这时候个性化是比较现实的方法,新业务推广先定义人群再定向投放。而功能最好组件化,可拆卸,至少用户可以给自己减负。这是后话了。
In a word,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最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简洁不是简单,而是对必要的任务,只呈现必要的信息&控件。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这个意义上,简洁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