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一直想看看,因为是以苏敏阿姨真实人生而改编的剧情。身为女性,当然会很关注这样的题材,也想对于挣脱过去并勇敢上路的阿姨的人生一窥究竟,于是在一个下了班后的时间打开平板观看。
李红阿姨神情麻木日复一日困于家庭,反反复复在客厅、厨房打转,为家人忙里忙外。可以说是为此付出最多的人,却被当作理所当然的背景板,甚至不一定能够和其他人一起上桌吃饭。所以这些片段看着的时候是静默的,充满一种无声的窒息感。
这个角色充分体现的是上一代传统女性的奉献精神,咂摸一下却总不是滋味。所谓的奉献,不过是始终自我的退让与牺牲。身为长女,因为家庭贫困,所以不能去考大学,即使成绩优秀;身为妻子,一个人张罗着招待一群老公亲戚,招待结束却只得到饭菜剩得太多的批评抱怨;身为母亲,因为女儿临近生产,所以需要放弃心心念念的多年之约;一桩桩一件件,总是以自我需求的隐藏和妥协为解决方案。所以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李红拎着大大小小的袋子和孙大勇走在雨中,孙大勇未曾帮忙拿些东西,而是自己理所当然撑着伞走得飞快,淋雨的李红在雨中的背影颇显得悲凉。她人生的风雨岂只是这一场雨,而是身边这样的人带来不断的风风雨雨。
曾经的李红也是如此青春活力的,在卡车上肆意飞扬与姐妹畅想未来;曾经的李红也不是不曾反抗,她也曾在春节时骑着自行车穿越街道,满脸明媚笑容奔向新的生活;曾经的李红也不甘身上只剩下生活疲惫的晦暗,所以她自己赚钱给自己做个潮流的发型,买了鲜艳的花放置在阳光下。但那些日复一日不受看见,不被认可的时光里,生生磨得她眼里的光越发暗淡,甚至出现抑郁症,进行自我伤害。
难道这样的窒息人生部分的始作俑者只有孙大勇?不是的,还有李红原生家庭一家,甚至还有原本最懂妈妈苦与累的女儿;这不是某一个人原因,或者说是整个仍在流行和运转的落后的社会文化认知体系(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就是属于女性承担等错误认知)。
最痛心的是自己看到那个曾经鼓励妈妈离婚的女儿为了工作,不知不觉也加入困住母亲的阵营。但扪心自问,如果母亲不能帮自己带娃,是自己需要留在家当家庭主妇,从此事业停摆,自己还能大义凛然做支持母亲的人吗?不能,因为母亲出走后剩下的家庭责任会被默认为女儿来承担。而为什么默认为是女儿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女性的悲剧延续在另一个女性身上罢了。那么一个家庭里,其他男性角色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呢?为什么理所当然被隐身?所以根本上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问题,而是这个落后的认知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话,还是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女性挣扎在这样的痛苦中。
这样的落后的认知有在改变吗?有,但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就如在影片最后,李红终于选择走出去了,女儿晓雪跟妈妈通话说:支持妈妈的决定,因为她也希望自己能如此。她说老公调整了下岗位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但是挂完电话的她一脸疲惫。
因为现在整体关于婚姻认识的体系还是偏旧时代脚本,那么就觉得所有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等灰暗么?也不必如此,就如旧时代脚本存在,那么新时代脚步也出现了,有更多的女性觉醒,也有更多的男性懂得尊重、懂得用心经营新式家庭方式。李红最后的出走,不正是见识过生活的残酷,却依然敢于为自己而活,热爱生活的最好诠释吗?自己永远是最好的拯救者,而不是期望着别人或者其他客观因素调整后形势。永远要坚信自己的力量。
脑海里一直闪现今年挺流行的一句话:女性不仅仅是要自己上桌吃饭,还要上桌吃饱饭。此时用在此处,也不见得一定就是恰如其分的形容,但也可展现出一些想表达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