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在经济学里是个中性词,所谓的价格歧视是指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的购买量、不同的购买时间,收取不同的价格。
所有的卖家分为两类:一类叫受价者;二类叫觅价者。
在市场竞争当中有一定市场支配地位的私营企业,包括具有垄断经营权的国有企业,都属于觅价者。
对于觅价者或者垄断地位的企业,总是希望利润最大化,在寻找合理价格的时候,每想多卖一件产品的时候,就必须降价;但他每降一点价格时,虽然增加多卖一点产品的机会,但相当于前面卖出去的所有产品也都降了价,这样就会让收入减少。
这样一增一减,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若在这个平衡点还想多卖产品继续降价,企业的收入就会减少,总收益也会出现下降。
所以觅价者就必须停在某个适当的时候,停止生产、停止销售,这样就造成企业产量过低、价格过高的情形,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是经济学家在假定所有的产品统一定价销售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但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对不同的产量、对不同的消费者区别收费,生产者就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价格歧视能够促进生产、消除浪费,最大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件很好的事情!
针对每个不同的消费者生产的"差别定价策略"叫一级价格歧视。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杀熟”的情况,也就是对熟人、老顾客、忠诚的客户收取更高的价格,而对陌生的客户给以更优惠的价格,这样做是不把折扣浪费在熟的客户身上,以保证赚取更多的利润。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差别定价的还体现在许多的方面,比如在选择买衣服时,销售人员会根据客户的穿衣打扮,出行方式,用手机品牌来判断客户的消费能力;在买机票时会出具不同时间段不同折扣的机票;保险公司会把客户分为健康体、次健康体收取不同的保费等等。
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公司在"一级价格歧视"方法论上的创新,让人叹为观止。一旦人的行为可以数据化,他们比你更了解你后,就能轻而易举地"看人下菜"。
某研究者曾做个测试,让某些测试者浏览奢侈品网站,而让另外一些测试者只看便宜商品。两周后让他们买同一款耳机。结果是看奢侈品网站的和看便宜商品的给出的价格差出四倍。
针对不同采购量的客户差别定价,这叫二级价络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批发,你买一件商品的是零售价,买一堆商品可以是更优惠的批发价。厂商也会根据批发的件数量,分为多级批发价格。
买的商品量越大,价格越优惠,这是正向二级价格歧视。那有没有买的越多越贵的呢,当然有,这叫逆向二级价格歧视。
政府为让鼓励广大用户节约用电和用水,采取的就是逆向二级价格歧视,如每户用电260度,400度,和400度以上,相当于把住户粗略地分为了"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
还有就是富裕型因为房子大,再省电也比温饱型用电多,但他们有钱啊,那就让他们多付点。这也是用"买得越多价格越贵"的方法,让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支付更高的费用。
学习了价格歧视,让我们懂得了价格歧视是好事,它能够帮助生产者尽量地生产、尽量地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采购量分为一级二级价格歧视。
处于经济大潮的我们,懂些经济学的东西会让我们活得更明白,也许还会更实惠!
~学习《五商》《北大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