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庙赋》

近来得来《苏轼文集》,每晚坐于书桌,开着香薰灯,静静地圈画。读至《屈原庙赋》,徘徊三五次,回味无穷,有些许感悟可记。

年少登第的苏轼,因母丧归家。很多人为他感叹,风头正盛时,却悄然离去,错失了好时机。其实我倒觉得,这样的沉淀,更能让苏轼看清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内心所求。他的行为不是年少气盛,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气度。

你看他的《屈原庙赋》。这是年青时代的作品,不曾历经沧桑,却将屈原的孤独写的缥缥缈缈。能够高举远游,能够退默深居,却偏偏选择了区区,独为其难!他懂屈原的苦心,懂他的绝望,懂他的孤注一掷。

他说“全身远害,亦或然兮。”你看,他不是不知天高地厚,横冲直撞的愣头青,他知道全身远害是一种选择,他知道很多人选择的安全的保存自己的方法。报自己无虞的方法,他应该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为贤”的路,为君子的路,却是另一条。

他懂了屈原的君子之道,我也就知道他为何会屡屡直言,层层被贬,又往往心安。

这正是苏轼的君子之道。“夫我何悲,子所安兮。”他明白了屈原的悲是一首悲壮的乐,而不是缠绵的伤。屈原归于自己的理想,年轻的苏轼也将坚守自己的本心。

世间为名利有很多派,但是,赤子苏轼,只属于自己的真心。

《滟滪堆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展现了苏轼少年时代的密码,他的天生禀赋,自由灵魂,赤子真心才是后世的向往。

往往听人谈及苏轼的乐观,总能在逆境中找出自己的快乐,我想,这正是因为他在意的从来不是利禄功名。他的审美追求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富贵浮云,达到了真正的精神境界,并且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种追求。所以,他的文章总不像俗人那样拘谨,显得荡气回肠,往往辽阔。

这可能也是身边很多人痴迷苏轼的原因吧。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像被贬谪的苏轼,在逆境中尴尬着。这时候,像他一样潇洒淋个雨,抚慰自己尘世打滚的狼狈。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天下飘荡的人,都能心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