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由内而外的课程变革往往被称为“静悄悄的革命”,现在是大信息时代,技术支持这一点本也不应该是“静悄悄的”,那我为什么又把它当成“静悄悄”的呢?
我听到这样的讲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学习有多么大的好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了——技术参与进课堂,能让课堂提高实际效率、增加乐趣、提高学生兴趣;应用技术解决学习中理论对接实践的问题、学科系统化问题、阅读问题等等都已经成熟并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也有一些声音提醒着我们课堂中纳入技术之后的不利,总的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很困惑,这么好的事情,在推广的时候为什么还是落不到实处,比如,我觉得搜索这是基本信息素养,所以高中生带手机带iPad什么的都不应该严加禁止的啊,再说了,要是放开些,顺便疏通引导的话,或许学生对智能产品的兴趣可能就会在明面上了不是吗?可事实上,学生多部分拿手机并不是在锻炼搜索技能或者从上面获取必要的信息,而管理也对此敬谢不敏,最简单地一刀切禁止携带这些电子产品。在这样的例子里我听到的好事为什么就成了弊大于利。
可人家又说了“先设计学习再思考技术”,这就对了,先有为学生的有益学习服务的初心,再回头看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技术工具,是不是有哪一个环节会不一样呢?
这样我就能理解为什么配备了硬件设施,放宽了信息环境,还是感受不到那种收获的快乐,因为这样的行动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运用技术了,这样的外在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
也就是说,这“静悄悄”是对于内在的变化而言的,我们能利用课堂教会学生用思维导图,能通过自己用心的PPT设计启发学生的另一种思考角度,从这样的一点一滴的细节要延展扩散开来,本就是一件涉及许多人、许多立场和观点的事情。
如果我们自己也看不到“技术”参与进我们课堂之后带来的真正效益,我们又何尝会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呢。所以我们这些面向新生代学生群体的老师们更应该从自己的学习设计出发,去对一种技术“知根知底”以及“熟能生巧”,方能对学生有所启发。
听课后有感,记录于此。201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