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深秋

    (本人原创,文责自负)                         

                诗 意 深 秋

                    徐民伟

经历过繁启繁长的春夏,经历过硕果满枝的仲秋,在冰雪尚未来临的时候,诗意浓浓的深秋便悄然呈现到我们眼前了。

深秋的诗意最先从高大的树木上表现出来。原先还是浑然一抹的深绿,不经意间,便色彩斑斓起来。有的金黄、有的苍绿、有的浅褐、有的嫣红。最引人注目的是银杏,本来就伟岸挺拔的身躯,此时挂满了精巧别致,金光灿灿的叶片,舒展俊朗、豪迈矫健,犹如征战凯旋的壮士,在蓝天白云、和熙秋阳的映衬下,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平时并不显眼的白杨、法桐、家槐等树木,现在也醒目了起来,虽然没有银杏那么色彩鲜丽,但是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色调丰富,层次分明,在深、浅、明、暗中,表现出生动的笔墨意趣。至于那些经霜的秋叶秋花,更是深秋里的神来之笔,它们用那不是春花胜似春花的姹紫嫣红,悄没声息地就将深秋层层叠叠的山林点染得灵动飞扬。

深秋的诗意既而在一片片的树林里铺陈开来。此时的树林疏朗明净,阳光透过树冠的缝隙照射到树下,树林里便有了一束束、一缕缕温馨明快的光影。已有些苍然的叶子,在光影里微微曳动,不时地还会一片一片飘然而下,微风吹来,便落下缤纷的叶雨。深秋的树林宁谧安祥,像一位阅尽世事的老人,平静地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昔时的繁华和喧嚣,都已是过眼的云烟,往日的磨难和艰辛也已化成平静的回忆。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在经历过冬春夏秋的雪雨风霜之后,深秋的树林呈现出宽广智慧、从容淡定的风致。地上已然积满了一层厚厚的叶子,脚踏上去像踏着柔软的地毯,且发出沙啦沙啦的声响。“落叶满地闲不扫”,踏叶寻秋,在深秋落叶上漫步,一种浓浓的诗意便在人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深秋的诗意还通过漓漓淅淅的细雨抒写出来。西风萧瑟,冷雨敲窗,细密绵长的秋雨最能唤起人们的思乡的情怀和离别的心绪。“烟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众多的诗人不约而同地将秋雨融注到他们的诗情画意之中。在上述诗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两句,夜听秋雨声,觉知天已寒,亲人在远方,是否衣正单。惦念起尚在远方的亲人,她们急忙披衣起身,点亮灯烛,连夜为亲人缝制御寒的冬衣。这是何等的温馨,何等的柔情,何等的蜜意,真可谓是情深意切、地久天长。虽然秋雨中不免含带一点清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复见离别处,虫声阴雨秋”;甚至还有些凄凉,“忽闻疏雨打残荷,有梦都惊破”,“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但是缠绵的秋雨、悱恻的秋思、忧郁的期待,正是深秋细雨的意蕴所在、诗意所在。其实,有所思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毕竟还有可思念之人;有所愁是一种充实,因为你毕竟还有可愁解之事;有所待是一种情怀,因为你毕竟还有可期待的希望。如果一个人连“可思”、“可愁”、“可待”都没有了,那才是一种真正的空虚、孤寂和凄寒。也许这就是深秋细雨留给我们的深深诗意吧。

深秋的诗意自然也少不了枫叶荻花、晓风弯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于此,深秋的诗意中还应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深秋的诗意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味,用情去琢磨,总能从尽染的层林、飘摇的落叶、绵长的细雨、摇曳的枫叶荻花和澄澈的秋水长天中,感受到深秋的浓浓诗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