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址
流程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被使用到。
产品经理在做原型前,需要先把需求逻辑关系梳理清楚。
这时候,画一下流程图,就能帮助查漏补缺,确保流程的完整性。
但有时会看到不同的人,对于流程图的画法、规范都不太一样。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能看得懂流程图就行了,没有意识到要使用规范,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本文整理了一些关于流程图的知识,从什么是流程图、为什么要画流程图、流程图的常用结构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讲解。
流程与流程图的概念
什么是流程?
流程是指对事物进行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或指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
什么是流程图?
流程图(Flow Chart),也可以称之为:输入-输出图。
是用来直观地描述一个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图,将逻辑关系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的特点。
为什么要画流程图
1、帮助查漏补缺
如果在刚拿到需求时,就开始着手画原型,画的过程才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又回头去改,就有可能做很多无用功。
而画流程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逻辑关系,帮助查漏补缺,避免流程、逻辑上出现遗漏。
2、提高沟通效率
当需求涉及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判断条件较多、难以用口头表达清楚时,一张流程图可以省下不少讨论的时间,提高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高效地解决沟通问题。
3、帮助优化迭代
在涉及对产品的功能进行调整时,产品经理不一定能考虑的那么周全,很难考虑到该功能涉及修改的模块。
而通过流程图,就可以清晰知道,修改了什么地方,会涉及到什么地方。
流程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流程图的符号要求
(1)常用符号
2、流程图的三大结构
(1)顺序结构
在顺序结构中,每个动作是按先后顺序执行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结构。
如图,A、B、C是三个连续的动作,它们是按顺序执行的。
即完成上一个框中指定的动作,才会执行下一个动作。
(2)选择结构
选择结构(又称分支结构),通过判断给定的条件,根据判断的结果来控制程序的流程。
并且,某一判定结果的动作可以为空(如图二、图三)。
(3) 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复执行某一动作的流程结构。
包括三个要素:循环变量、循环体和循环终止条件。
在流程图的表示中,判断框内写上条件。
两个出口分别对应着:条件成立和条件不成立时所执行的不同动作。
其中一个要指向循环体,然后再从循环体回到判断框的入口处。
循环结构下,可以分为当型结构和直到型结构。
-
当型结构
指在执行循环体前先进行条件判断,当条件满足时进入循环,否则结束循环的结构。
先判断所给条件A是否成立,如条件A成立,则执行动作B。
执行完动作B后,继续判断条件A是否成立。
反复判断,直到某一次条件A不成立时,循环结束。 - 直到型结构
指先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之后,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体,满足时则停止执行循环体的结构。
先执行动作A,再判断条件B是否成立。
若条件B不成立,则再执行动作A。
如此反复,直到条件B成立,该循环过程结束。
3、绘制流程图中的注意事项
(1)为了提高流程图的逻辑性,应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2)一个流程图“开始符”只能出现一次,而“结束符”可出现多次。
一个流程从“开始符”开始,以“结束符”结束;
若流程足够清晰,可省略开始、结束符号。
(3)菱形为判断符号,必须要有“是(或Y)和否(或N)”两种处理结果。
即“菱形判断框”一定会有两条箭头流出。
且“菱形判断框”的上下端(流入流出)一般用“是(或Y)”,左右端(流入流出)用“否(或N)”;
(4)同一流程图内,符号大小需要保持一致,同时连接线不能交叉,连接线不能无故弯曲;
(5)流程处理关系为并行关系的,需要将流程放在同一高度;
(6)必要时应采用标注,以此来清晰地说明流程,标注要用专门的标注符号;
(7)处理流程须以单一入口和单一出口绘制;
(8)同一路径的指示箭头应只有一个。
写在最后
产品经理需要掌握三种类型的流程图包括:业务流程、页面流程、功能流程。
在做任何一个需求时,先用流程图梳理一下头脑中的逻辑,最后再去画产品的原型,可以考虑的更周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