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禅宗哲学》:与西方哲学对比,来阐发禅宗的哲学力量

这本书将改变你认识中国“禅宗”的方式。

韩炳哲(韩裔德国人,新生代思想家)并未以佛说禅,也未以东方哲学来阐释禅宗,而是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将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莱布尼茨、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与禅宗思想进行多维层面的碰撞,来阐发禅宗哲学及风格。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与儒家、道家哲学相融,诞生“禅宗”,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支宗派。

菩提达摩是禅宗始祖。“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十六字玄旨(特质)。

“冥思”“拈花微笑”“棒喝口喝”“心心相印”“顿悟”……是我们耳熟能详,又不甚明白的禅宗的词汇。

看起来,禅宗不重语言文字的描摹,不重对概念性思维的阐释。禅师与弟子的交流,用词神秘而凝练,没有长篇大论的讨论,只有棒击、口喝来激发弟子顿悟。

“文字或可描述禅之静谧,禅之静谧却无须囿于文字。”


全书中,韩炳哲以五个抓手(章节)切入,来解读禅宗的特征。“无神的宗教”“”“无人”“无住”“”“友善”。

“空”是禅宗的中心,没有具体的神,从而没有任何人是权力的代表,从而避免了暴力。禅宗的特征恰恰是向着内在、向着此处转向,去除事物的内在性。

西方哲学注重实体、本质、真理。禅宗的核心概念“空”可以理解为实体的对立面。

实体指“满”,被自身、被属我的东西填满。而“”是一个脱离属我的过程,是一种友善,是一种敞开状态,让彼此渗透。每个存在者不仅在世界“里”,而且从根本上就是世界。

一言以蔽之,鸟亦即花,花亦即鸟。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由“空”而延展出的“无人”“无住”和“友善”的特征,则进一步阐明了禅修强调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存在,心随万物流逝,心无执着属于自我的一切,与万物沉浮,无喜亦无忧。将自身清空,成为无分别,成为“友善”。


书中摘录的禅宗经典《碧岩录》《无门关》,南宋廓庵思远所绘的《十牛图》、牧溪的《潇湘八景图》,日本的俳句、花道、能剧都是禅宗精义和意境的体现。

可以说,韩炳哲在行文中,巧妙地规避了用概念式的语言来解读禅宗的难度,而是采用了一定的语言策略、俳句、中国禅画来塑造禅宗语境,助力读者能快速抓住禅宗的核心意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