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国
(四)
毕业后的首份工作,是在农经学院当教员。当时的首选当然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岗位,但这个岗位早已满员。院领导知道我毕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后,力劝我进入乡镇经济系,并承担起“乡镇企业经济学”课程的开拓、建设任务。当时心里虽然没底,但毕竟觉得富于挑战,又符合兴趣,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
但当时一无教材,二无教学经验,如何启动呢?
于是找来当时声望如日中天的费孝通教授所著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较多论述乡企问题的系列著作,以及《中国乡镇企业报》理论版上的诸多研究文章,还有本院学报《乡镇经济研究》各期中讨论乡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大作,狂啃起来。同时尽可能多地参与乡企实地调研活动。就这样,自编自讲的“乡镇企业经济学”系列讲座,居然也有声有色地弄起来了。期间作为青年教师也曾登上省委组织部与省农委合办的全省乡镇长培训班。风头,倒也出了一把。
当然,学院领导参与编著的《中国乡镇经济学》也提供了不少“理论营养”。
虽然消化吸收的东西很多,但系列讲座的内容,整体上却属于原创。学院领导劝我出书,自己也曾跃跃欲试,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下海潮冲溃了一切。
为了弄好这个讲座,我总是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乡企一线调研或参加相关课题之研究。
一是凭学报《乡镇经济研究》的影响力和学员的人脉关系,深入乡企调研。
1987年下半年,深入阜阳地区(现为地级阜阳市和亳州市)各县(现应称各县市),调研农村私人企业(乡企的一种)并撰写了《试论农村私人企业及其财产关系》,既成为讲座的重要内容,又成为《乡镇经济研究》1987年底的一篇“力作”。记得该文,还被原中南财经大学农业经济系,选为教学参考资料呢。
二是借同学、校友关系,以蹭课题的方式,开展实地调研或专题研究。
1987年底、1988年初,应同学之邀,参加了他所组织的乡企外贸问题课题组。任务是力争弄清楚乡企在国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出口创汇。这位同学当时分配在省农村抽样抽查队工作,就是上面提及的其名下创投公司重组金狮股份的那一位。
课题启动后,笔者与他一起南下安庆、芜湖,东进南京、苏州等乡企外贸活动发达、活跃之地,实地访谈。
几周后回到合肥。同学统揽全局,执笔主报告,洋洋洒洒几万字。笔者执笔其中的一个分报告,主要讨论乡企跻身国际市场的制约因素。这个分报告,后经修改、压缩,最后变成一篇论文---《结构缺陷与体制障碍——对乡镇企业跻身国际市场的两大制约因素的初步分析》,与同学联合发表在《乡镇经济研究》1988年第5期上,一时好评,倒也不少。
蹭课题的另一记忆,是省三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安大人口所,联合推出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经济系83级的学弟介绍的,主要探讨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我的具体任务,是就第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写点东西。很明显,这也涉及乡企问题,因为当时的第三产业,很多都是由乡企捣鼓出来的。该课题的众多文章,最后集成《安徽省第三产业调查论文集》,内部发行,我写了某章的一节。其内容,日后经修改,与同事联名发表于国家发改委所属的《中国改革》(1996年第8期)。
关于蹭课题,印象更深刻的项目,是原国家计生委下属研究机构,与安大人口所等众多高校人口所,联合承担的一个国家级课题——中国人口控制政策评估研究。同样是那位83级学弟介绍我参加。我执笔一个章节,名为《农户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与农民生育行为——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分析》,3万字左右,于1996年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口控制评估与对策》。文中核心观点是:乡企迅速崛起及其良性发展,使其就业人员的生育行为,总体上向着少生优育的方向变化。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结论,相当正确。
上述实地调研,以及蹭课题活动,对于“乡镇企业经济学”系列讲座的帮助,是很大的,当然也有助于笔者日后所聚焦的筑梦工作。
(五)
当然笔者也独自搞了一些理论研究。在高度关注乡企发展与改革问题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与乡企有关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以下“重量级”论文:
《二元结构与乡镇企业》,《学术界》1991年第5期
《论乡镇企业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及其战略转折》,1991年底《中国乡镇企业报·理论版》
《商品经济与社区:乡镇企业的双重依赖》,《乡镇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市场经济与生产力:观察乡镇企业的基本视角》,《生产力研究》1993年第2期
《浅谈乡镇企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995年3月2日《农民日报·理论版》
(六)
1996年暑假,笔者致信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鲁冠球,向他求职。求职信中所附的,就有上述部分文章。鲁冠球阅信后,颇为重视,很快批转给了人力资源部。就这样,1996年下半年,笔者在农经学院果断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之后,便欣然前往杭州萧山的万向总部,报到去了。为民企筑梦的历程,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何谓正式?因为如上所述,1994年前后,笔者以兼职方式,在国祯能源混过一段时间。进国祯兼职前,推荐我的副总裁,也曾让我提交一些资料给老板看看。首次提交的这些资料中,也有上述关于乡企的几篇文章。
一个有意思的记忆是,当我第一次进入民企国祯参与策划时,老板开始时,是不太重视的。那位副总裁介绍我们认识时,老板问我喜欢做点儿什么,我说做点儿宣传吧。他不以为然地说,国祯刚起步,还不太需要大力宣传,你先搞点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吧。
谁知没过几天,老板要在集团旗下阜阳热电厂的开工典礼上致辞,不知哪位的安排,临时让我起草讲话稿,说是一周内交稿。可不料我一挥而就,当天下午就交稿了。老板看后,一字未改,并径直来到笔者办公室,大加赞扬了一番。从此对我重视起来了。没几天就发文明确笔者为信息管理部经理了。同批任命的经理中,笔者是唯一的正职。而且没过多久又受命兼任了投资策划部经理及证券部代经理。工作量瞬间增大,与农经学院的关系,马上变得不协调起来。
可能是因为有点儿年轻气盛吧,当时全职于国祯吧,模糊中感觉舞台似乎不够大,而且安徽经济又不发达,于是1996年暑假,给早已如日中天的鲁冠球,写了那封求职信,并附上几篇有关乡企的研究成果。
关于乡企的思考及研究成果,成了笔者进入民企参与策划、参与筑梦的“敲门砖”,也是笔者现在全身心致力于为民企筑梦的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