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做完想要离开上海的决定不久,就有学妹提到自己的同学有纪录片的作业要找人拍,问有没有人有意向报名的,我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感觉自己好像一直被神眷顾着,一切都安排的刚刚好,2010年来,2020年走,20岁的时候来,30岁的时候走(虚岁),临走了还给我安排俩姑娘帮我拍纪录片,完美的ending。
我恰好路过了上海的一个年代,上海恰好见证了我第一个成年的年代。
10年前来到上海的时候,我对生命充满了疑惑。
10年后准备离开之际,我暂且得到了一些答案。
【为什么来上海?】
来上海是偶然,来之前总觉得,上海人都很有钱,上海的钱都很好挣。
后来发现,有钱的要么是家里拆迁了房子的,要么是外地早早来上海买房的。
而大多数沪漂,不过是换了一个看起来很繁华的大城市打工而已。
可能很多人,还不如在小地方的那些人混的好。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涌入这座城市?
为什么放着家里温暖的大房子不住,非要来上海跟人挤一个阴冷潮湿的小出租屋?
为什么在那么多个孤独落泪的夜晚后,还继续擦干眼泪坚持下去?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座城市聚集了一帮充满信念的人。
大城市的光环,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抱着一种,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
在这里,只要坚持,梦想就有机会实现的信念。
于是这座城市就真的慢慢变成了一座一切皆有可能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包容性,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吸引力,于是继续吸引一波又一波带着梦想的人进来。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许多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各种思想冲突,它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要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思考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把这叫做精神独立,我想它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能给我们最大的智慧。
也是因为在上海,让我在最有冲劲的年头有机会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品尝过巅峰的喜悦,也扛过了低谷的寒风,有没有成就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不管多少年后,我回过头看,这段经历都是闪闪发光的。
人生的第一个篇章这样就足够了,下一个篇章我还有更多想要创造的,他们不在上海,于是我觉得我可以走了。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人生活的方式。”
——《奇遇人生》第二季第五期
上海是个好地方,可是未必适合每个人。
这里有太多优秀的人,每个人都步履匆匆,稍微偷点懒都会觉得罪恶。
这些年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事业型女性,不想做女强人,也不在于有多丰厚的物质生活。
每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回家,可是一想到即兴,一想到这帮人,就觉得还有很多割舍不下的情感。
但终究是要学会告别,相聚才会显得珍贵。
我也怕我一回老家,就会太舒适,没有成长,从此成为一个庸俗的人。
妈妈说:你都工作了这么久,休息一下又怎样呢?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今年这么疲惫的原因。是啊,我为什么不敢让自己休息,为什么非要自己一个人扛起责任,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优秀的人,为了证明我可以有所成就,留在上海有时候会让人有一种虚假的成就感,会觉得还有奋斗的希望。
人生要有踏出舒适区的勇气,也要有退回舒适区的底气。如果累了,就给自己放个假,去到自己舒适的地方,养足精气,才有精力再走出舒适区。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如何进,却很少告诉我们可以退。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进则退,但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实在前进不了,那么偶尔退一下也不会死。
“人生很长,长到我们可以跌倒无数次再爬起来
人生也很短,短到我们没有时间去勉强自己。“
——《俗女养成记》
回去了也未必会变的更好,但这是我当下想做的事,那便去做了,大不了再回来咯。
【自己是谁?】
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即兴像是通往“自己”的超速列车,仅仅八年,就让我对人生和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对舞台渴望,是因为有很多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借着舞台和角色可以表达出来。
而现在,即兴却让我拥有在现实生活中想做就去做的勇气。
痛苦的根源是欲望不被满足。
即兴的舞台上想到即做到,人生的舞台上为什么不可以。
有想做的事情便去做,成功了就可以举杯欢庆,然后斗志昂扬,继续做下一件想做的事。
失败了就该哭哭,找朋友抱怨吐槽发泄下,要么放弃换个方向,要么收拾好心情下次再战。
“众生皆苦。”
没有哪一条路是容易的,没有哪一个选择一定是对的,我们唯一能听从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那个“自己”就是由一个个我想要的声音拼起来的。
曾经以为,成功要么有名,要么有利,后来发现,那不过获得别人认可的一种方式。
现在觉得,千金难买我乐意,取悦自己,获得自己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是活着的意义。
这像极了我们在舞台上演即兴时的样子。
刚开始的时候总希望能逗笑观众,观众一旦没有反馈就慌张的不行,用力过度,却总是适得其反。
而当我们终于学会享受舞台,学会放松,真诚的表达自己时,观众就会给你雷鸣般的掌声。
表演,就是演员选择自己愿意在公众面前展示的一面。
自己,就是你在人生舞台上想要留下给生命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