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断舍离”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是“新陈代谢”(挑选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的时点,更换这些物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自然状态,目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是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断舍离并不是花费时间精力的家务劳动,而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自动消除。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刻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舍与弃不同,舍是出,是在我处不起作用,而在他处得到利用,有二次循环、再利用的意思;弃是置之不理、不管不顾,随意不走心地扔东西。
二、为什么要“断舍离”
如同水槽中的鲇鱼,人类生活在“消费社会”的大河里,水槽进水阀十分松动,而出水阀总无法打开,即物质不断涌入,但舍离却难以做到。当代谢物越积越多,我们的居所就成了“污泥淤积的储水槽”。
每个人都生活在有限空间、物件和人脉关系中,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人交往,构成最真实的自己。圈子越广,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东西越多,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居所是身体的容器,身体是生命的栖居之处,因此,居所里放置的应该是能让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
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是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肉体基础良好,才能让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断舍离通过改善作为生命基台的肉体的生存环境——家,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与健全。居所的每个部分都按照这三种生命扮演不同角色。
三、为什么难以“断舍离”
(一)原因
客观:我们生活在消费型社会,被消费文化裹挟,物品过度制造、过快流通
主观:
1、存在“物质轴”思维(深层原因;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依赖物质、重视物质,逐渐形成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面对物质时,不是从“是否需要”的角度,而是下意识从“能不能用”的角度判断)
2、对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考量不足
3、受不舍得浪费的旧价值观影响
4、对物品的定式思维,将物品留下后心理上会有沉重感,如同存在“执念”的黏着剂
(二)哪些人难以“断舍离”
1、逃避现实型:工作繁忙,待在家中时间较少,整理家务总是推后,混乱的家让心情变糟,更不愿待在家中,陷入恶性循环
2、执着过往型:珍藏很多旧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沉湎于过去快乐时光
3、忧虑未来型:担心未来没有某件物品,不停为未来的事囤积物资
四、如何做到“断舍离”
(一)评判标准:空间轴”思维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注重为确保空间整洁干净,将物品量尽可能缩减到最合适的量
(二)如何开始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具体步骤
观念上:
认识现状:掌握家里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观察东西是否过剩
停止自我否定:停止自己不会整理的自责的思维方式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描绘收拾整理完的蓝图,简约、民族或现代风格
杂物上:
拿出杂物,俯瞰
扔掉“怎么看都是废品”的东西(家居中的巴莱多定律:居住空间里的东西,80%是忘却物,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
以“自我轴/物品轴”和“时间轴”为判断基准,考虑物品与当前自我的关联度,这是断舍离最核心的部分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只有坦然直面自己的感受,才能看清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后进行,断舍离收纳概念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收纳指南:
"三分法":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7·5·1法":看不见的空间里物品占7成,看得见的占5成,展示性的占1成,让空间留白
"1 out 1 in法":先出后进,处理一个,收纳一个
"one touch法":一键式,简化收纳过程
"自立·自由·自在法":布艺制品立着叠放;根据被子不同形状种类摆列,方便拿取;小件衣物团着折叠,自在滚动
五、“断舍离”的意义
随着生活令人开心的小变化不断累积,闭塞的人生逐渐疏通,恢复流动感和活力,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与内心的自我建立良好关系,逐渐形成主体性生活方式,形成此时·此地·自己的思维方式,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度距离,张弛有度,提高沟通力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提升
提高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