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去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教学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反思:现在国家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已经在三年级开始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通过猜测、提问等策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接下来的阅读及课堂学习中得到解答,坚持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使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却要在另一个点上有所保留。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要跟班级及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讲解。
从学生以前的课堂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我们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
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利用以往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内容、新知识,并逐步的形成有关知识的网络,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讲时,都能够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的最好的学生也能够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
这对老师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课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他才能够把全部的专注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关注到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并根据孩子们出现的情况做适当的调节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