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因为讨论《欢乐颂》里小曲该不该试探渣男白主管,引发了我和闺蜜之间的辩论。即:闺蜜爱上渣男,我该不该出手相救。辩论激烈程度不亚于奇葩说。这个话题当时没有谁说服谁,但是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看了闺蜜推荐的《奇葩说之闺蜜拉我撕小三我该不该去》这一期节目。
看完后我把正反方的话语又一个一个字的整理记录了下来。在整理记录的过程中,我忽然恍然大悟。
其实无论是帮还是不帮,正方反方都忽略了主角的意愿。
反方认为,自己应该阻止朋友做傻事,如果你放任并且成为帮凶,不仅会恶化事态,而且滋生的后果都会由事主本人承担,既延缓了她治愈的时间,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个朋友该做的。
正方则认为,朋友选择了你,你就是她目前最信任的人,她心中明明咽不下去这口气,你却撒手不管,她也许会去找更不靠谱的其他朋友替代你,从此你不再是她亲密无间的朋友;也许会只身涉险,出了问题你一定懊悔自己当时在哪里,无论哪种结果,都伤害到彼此的友情、朋友的尊严,所以只要朋友有需求,必须去。
我先不说我的看法,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二)
20岁那年,我爱上了一个大我6岁的男人。跟我相处的种种行迹基本可以写一本“渣男指南”了。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年纪,很多工作以后轻易拆穿的把戏谎话,当时就是看不穿。
比如他说他为了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于是某天一个人突然跑到深圳,去投奔朋友,正巧朋友谈生意去了香港,他就跟过去看看有没有发展机会。
当年的我哪知道去香港还要预签港澳通行证,根本不可能说走就走。看着QQ上IP显示在九龙就信以为真感动得涕泪横流,完全忘了要去对质前一天我刚发现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谎言。
诸如此类拙劣的骗局不胜枚举,偏偏他就仗着比我多点见识,我虽心有蹊跷,却问不到点子上,就这么被一个又一个举措绕得晕头转向。
(三)
当时我身边的最好的朋友S,从我描述与他相处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嗅出了可疑的味道。虽然几次提醒,但我对质的时候都被渣男花言巧语的一哄而过(多么像白主管哄小邱,都是套路啊!),说了几次,我也觉得爱人不疑,疑人不爱,就不太想去主动侦查些什么了。
但是S眼见着我越陷越深,急的几次越俎代庖出手拯救。
有一次我和渣男去S读书的城市玩,为了阻止我和渣男单独相处,S想尽办法在我住下的酒店房间赖着不走,被当时重色轻友的我声色俱厉地赶了出去。
当晚12点,回到学校宿舍的S,心有不甘,又拉着她的男友骑着小摩托跨越20公里的距离敲我房间的门,拉我出来问话,让我好好想清楚。
说真的,当时被敲出来的我,若不是看在不太熟悉的她的男友在场,真的想当场发飙翻脸,一怒之下结束十几年的交情。
因为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成人,我很清楚我在做什么。并且,人大多是有逆反心理的,S过于激进的一举一动无不相当于面叱我:眼光不行,智商不行。半夜12点的敲门声,不仅敲碎了当时房间里精心营造的温馨氛围,也敲碎了我和当时我男朋友两个人的自尊心(虽然是渣男,但好歹当时也是我男朋友)。
好在S的男友比较有分寸,跟我简单聊了几句,觉得我是比较清醒的,是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就生拉硬拽着S回去了。
但是可想而知,当天晚上我回到房间后的气氛,当一个人被敌意满满的怀疑和盘问,不管他人品如何,都不可能再有好心情。
而这晚之后,我和S的关系也紧张尴尬到极点,友谊的小船几乎就要翻了。
(四)
后来S意识到再对渣男穷追猛打,可能会永远失去我这个朋友,便机智的改变了策略。改为激励我成长,鼓励我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鼓励我考研去看更大的世界,鼓励我不断提升自己,修炼内功。
的确,S给我描绘的更大的世界充满了吸引力,在将精力渐渐投入到学习中之后,渐渐将心沉下来后,我也就渐渐的发现了渣男不攻自破的伎俩。
没过多久,在最后一次我看他无计可施之后,我坚决的分手了,并且坚决与他撇清所有关系,几乎人间蒸发。
再后来,我看看我做过的那些蠢事,信过的那些蠢话,只能感慨当时阅历太浅,目光太短,遇人不淑,识人无术,但令我幡然醒悟的,并不是S激烈的指责和尖锐的揭穿,是我自己成长之后,用自己的目光和经历去检阅,得出的结论。
(五)
在前天闺蜜群里聊到《欢乐颂》小曲试探白主管的那段,S和我毫无疑问的同时回想起当年这一段,我笑她女侠出手毫不留情,她也笑说自己有些剑走偏锋。
那么闺蜜遇到渣男,身为闺蜜的朋友,到底要不要出手?以及闺蜜喊我撕小三,我到底要不要陪同?
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我觉得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答案,全在这个当事人闺蜜身上。
说闺蜜召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正方,如果你的闺蜜,能被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不再去找小三,说明这个闺蜜还算有悟性,你也就没有必要挑唆她自取其辱甚至两败俱伤。
说不仅不能去还要阻止闺蜜做傻事的反方,如果闺蜜不能被你的淳淳善诱打动,终究意难平,必须要以实践跨越她无法翻过的那道坎,那么作为她最信任的朋友,你舍得她一个人以身涉险吗?你真以为你不去,她就不去,或者不叫别人去了吗?
归根到底,朋友无论是恰当的指点也好,还是两肋插刀也好,最终做决定的那个人,是当事人本身,朋友的作用,其实也就是陪伴,共情。就够了。
而那个最终幡然醒悟的自己,其实根本不是听了谁的见解,而是你的内心自我成长,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终于看清事情的本质,想通了以前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道理。
在你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做出了你认为正确的选择。朋友没有义务替你做出选择,更没有义务替你承担选择后的结果,所有的答案,终究来自我们的内心,面对苦难也好,挣扎也好,如果不能自救,那么外界的任何帮助,其实都是隔靴搔痒。自救,才是我们面对困难和选择的,唯一出路。
-------------------------------------------------------------
蜜丝赵,外企培训师,转载请标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