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完父亲的《知乐行》已是深夜,眼睛微涩,脖子发酸。推窗远眺,小城灯火稀落。不知此刻病房里的父亲是否已安睡?心中忍不住一丝隐痛。
父亲自2008年开始血液透析,长年住院,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多小时血透,人瘦成皮包骨,扎针的手臂满是乌青,不忍直视。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以来,父亲胃出血频繁发作,不得不辗转在病房四楼(血透室)与十四楼(内科病区)之间。病房环境嘈杂,病友来来往往,喜欢在家书房独处的父亲为此很郁闷。
父亲是个坚强、乐观、好学的老人,虽然血液透析占走他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似乎不把自己当病人,血透回到家,顾不得疲倦,常常径自就躲进三楼的小天地(书房)看书,写作。母亲虽足够聪慧,但识字不多,因担忧父亲的身体,总说”你一天到晚写写写,有谁看呀?”父亲就一副秀才遇到兵的委屈表情。
《知乐行》是父亲继《诗韵文选》《悟心笔记》之后的第三本作品小集。仅《知乐行》就有近六万字,每每想象父亲带着老花镜端坐在电脑旁用满是乌青的手一个一个码字的情景,就会油然而生的敬佩。父亲初次接触电脑已是七十多岁,我们都觉得他学会的可能性不大,但见父亲兴致盎然,就简单地教了教鼠标操作、复制、粘贴等,想不到几年来父亲竟录入了十五万余字。活到老学到老,创作、整理成了父亲最大的精神支柱。
父亲六二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七五年到杭州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从事学校教育四十年期间一直任语文老师。与文学的缘份,可谓是执教半辈、热爱一生。
《知乐行》收集了父亲1977年以来创作的近五百首诗词及五篇散文。父亲笔下,一带一路天宫二号可入诗,香港回归奥运金牌可入诗,授业解惑育人求知可入诗,年轻求学回乡探亲可入诗,春花秋月、朝露晚霞可入诗,砍柴、种豆田间劳作可入诗,祖甥相伴游戏猜迷可入诗,甚至浙二问诊、血液透析也入诗。正如父亲在自序中写道“知识是人的食粮,用知识武装头脑,是件无限快乐的事,当读书、学习、作文养成为一种很好的习惯,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头脑就能够充实,生活就不会觉得空虚”。通读全篇,作品无不饱含了对祖国山河、大自然的热爱,对新时代、新盛世的赞美,对教育事业的虔诚,对亲朋挚友的感恩。即使在食不饱穿不暖的苦难岁月,父亲仍将对生活的敬畏和感知流淌笔间,化为诗,化为词……
蒋勋说: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我想,父亲正是藉着这道光度过了那些艰苦的岁月及这些年病痛的日子。
与文学大家相比,父亲的文笔稍显稚嫩,但父亲永远葆有对生命的热爱,饱含着对亲人、对朋友、对事业、对生活、对祖国的深沉的爱,这些爱已化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必将影响、指引着我们姐妹及孩子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