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清算新机制助力普惠金融 ——国清汇探索“沉睡资金盘活”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 王阳

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金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让“沉睡的资金”重新流动起来,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更多普通百姓?这不仅是金融改革的关键命题,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近日,国清汇清算中心正式启动“数字化清算与普惠结算体系”建设,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财政性资金、专项资金及企业沉淀资金的高效流通和再利用,为国家资金管理提供新的制度样本。

一、沉睡资金激活:让资源重新回到民生循环

据专家介绍,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社会资金存量巨大,但在部分领域存在“沉睡”与“低效”的问题。资金未能及时进入生产流通环节,既影响了经济活力,也削弱了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清汇的创新探索,正是基于国家“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总体部署。其数字化清算平台通过智能识别、区块链防伪、数据风控等技术,实现了对资金流向的全程追踪与核验,确保每一笔清算都“可查、可控、可核、可清”。这一机制有效提升了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也让政策资金在回归民生的过程中更公开、更透明。

二、制度创新:从“管理资金”到“激活信任”

国清汇负责人表示,传统的财政清算更侧重账面核对和财务管理,而新时代的清算机制更强调“制度信任”和“社会参与”。

国清汇的使命,不仅是技术上的清算,更是信任体系的重建。平台通过对资金结算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使得结算信息能够以可视化方式呈现,让参与者清楚了解国家资金的运作逻辑与安全保障。这种公开透明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国家财政治理体系的信任度。

“清算的核心,不只是资金流转,更是国家与百姓之间信任的再连接。”该负责人说。

三、数字结算体系:推动普惠金融落地见效

在推动清算数字化的同时,国清汇也在探索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机制。通过与各地财政部门、国企单位及重点产业项目的协同合作,建立起“结算数据共享、资金再投资、收益回流民生”的制度闭环。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数字结算 + 普惠金融”的结合,能够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让部分资金通过合规渠道再投资到国家重点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养老保障等产业。由此形成的经济收益,反哺到公共服务体系和民生工程中,形成持续的社会效益。

四、民生导向:让每一分流动的资金都有温度

国清汇的机制设计中,特别强调“资金的社会温度”。在其运行体系中,每一笔清算数据都可追踪到具体用途,从而确保项目资金精准流向民生领域。

例如,在养老保障领域,国清汇与相关部门合作,探索“产业收益反哺养老”的创新模式——通过对部分再投资项目的收益调节,为基层养老、医疗补助、教育帮扶等提供长期支持。这一探索,不仅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普惠金融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五、服务国家战略:让清算成为“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当前,国家“十五五”规划和二十届四中全会均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公共资金治理机制。国清汇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目标的落地体现。

通过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清算体系,国清汇在制度层面实现了“清算有章、结算有据、资金有源、收益有向”;在社会层面推动了“信任回归、普惠共享、财富循环、民生改善”。

专家指出,这一机制的核心意义在于——让国家的财政治理从“单向拨付”走向“闭环回流”,让老百姓从国家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得更直接的收益与保障。这正是“共同富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

六、展望未来:让制度创新照进百姓生活

“清算不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国清汇政策宣传部主任王彩霞表示。未来,国清汇将继续在国家监管框架下深化制度创新,推动数字化清算体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与此同时,平台还将通过多渠道金融教育与政策解读活动,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国家财政制度的创新方向,让普惠金融不止于“懂”,更落到“能用”“敢用”“信得过”。

“让每一分资金都流向需要的人,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这就是国清汇存在的意义。”王彩霞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