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微信群里发起征集对于读书和读经典书的看法的活动。我立刻想到自己曾买过几本对阅读经典有研究的书,费迪曼的《一生的读书计划》,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和《西方正典》,埃兹拉.庞德的《阅读ABC》,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徐贲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的《论经典》,还有木心先生讲述的《文学回忆录》。
今天,我打开电脑,搜索播放木心先生的纪录片《归来的局外人》。我想找到木心先生说的一句话,他说:“你看,书店里应该是好书比较多的。但是好书,你不太找得到。如果找到了,你看它也是设计、装潢非常的粗糙。而那些不太有价值的书,摆的到处都是。它们显得非常华丽,内容却是粗俗的。这不就是文化断层吗?”
文化断层,似乎就是——经典被遗忘,庸俗在流行。
庞德说,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学堕落下去,这个民族就会退化和腐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德式阅读的力量:习惯改变命运》,看完后想到德国、日本为什么那么厉害,二战后迅速又崛起,人口不多,经济却领先。根本原因是人家的教育搞的好。教育好,有人才,科技与经济慢慢又赶上来。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文学。阅读,培育出个人的品性;文学,造就出民族的气质。
到底哪些书才算经典,卡尔维诺给了我们一些定义。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本书我们读完就抛诸脑后,不再想起,它不算经典。一本书,我们读到几页就丢弃,它不算经典。一本书,我们读一次后,还想读第二次、第三次……每读一次,我们都有收获,它可能就属于经典。
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这么说来,经典作品是富有生命力的书,它一定是包藏涵容,博大深邃。就像《圣经》,它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神学、宗教、语言、风俗、智慧、灵性、启示等等,每个人因自身的学识层次,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而你不可能把它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解读出来,它的内涵永远不会枯竭。另外一些书,我们一读便会觉得空洞,乏味,缺少吸引力,没有兴趣,这些便不属于经典的范畴。
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这句话怎么解释?我的理解是,经典作品会吸引很多人,很多专家学者,很多爱好者们来阅读,然后产生很多对它的好的坏的评论。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言论被人们所遗忘,而经典作品本身却能百年千年地流传下来。
四、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这是经典作品的特质和魅力所在。
五、“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这样的经典作品,既可以指引我们的道路,又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七、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这两点说的正是纯文学和网络文学、经典和非经典的彼此关系。这里没有贬低网络文学,没有贬低非经典,只是说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对于阅读做怎样的选择会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更加有益。
有了以上认识,我也列个自己的经典书单。
一、中国的经典:《周易》、《道德经》、《诗经》、《楚辞》、《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兵法》、《史记》、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红楼梦》。
二、了解西方文化的《圣经》、《希腊神话和传说》;亚洲的《古兰经》;佛经里的《金刚经》、《心经》(篇幅较短)。
三、世界文学十大经典作家: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曹雪芹、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哈代、卡夫卡。
书单里现当代作家没有列举,世界文学20世纪的大师们也没有列入。上面这些够读一两年了。爱读书的朋友们敬请留言探讨,多多益善。
(简宝玉日更写作打卡第二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