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生日过完,七夕就来了。有时候想,为什么我要如此迫不及待的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晚几天,就能把这个浪漫的传统节日变成了生日,呵呵
鲜花、红酒、巧克力,人们不亦乐乎!商家早早布局,到此为止,结局皆大欢喜!酒罢花零,明朝已不留一丝痕迹,经济快餐形式,这就是如今七夕的样子。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古人的七夕。
古时的七夕可不只有关牛郎织女的爱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得多。
七夕又叫“女儿节”,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时至今日,七夕就等同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成了现代的中国情人节。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
有观点认为,这本是单身女子的节日。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时候,她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
说到七夕“乞巧”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还有一种方法是“浮针取巧”。女孩们会提前一天准备好一盆水放在院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然后,女孩们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
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此时也曾有晒书、晒衣服的习俗。
七夕也有应节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样很多。古代,巧果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笑厌儿”、“果食花样”,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七夕巧果了。把白糖糖浆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捍薄……再经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所以呀,七夕的内涵远比“爱情”丰富,有着求子、乞巧、祈求丰收等多种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看看,抬头望望天空都能赋诗一首,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情。
没错,人家生活慢节奏,没有压迫感,处处可入画,可赋诗。人都有灵气得多。
哪像现在,过个七夕都是些许形式而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