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在这
2月14日
过年回老家探望奶奶,给她买了几件衣服,但她却满脸不开心,责怪我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东西,我们想要开车带她去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逛逛,她也不肯,说浪费油钱。
奶奶是苦日子过来的,这点我们家人都知道。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块肉全家能吃上一星期,菜汤里沾了一点油,都算是饕餮盛宴了。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但奶奶却怎么都改不掉节俭的习惯,比如买了些面包,明明一天就能吃完的,她非要分成三天来吃,就算已经过期她也不在意。
其实我们的祖辈父辈很多都是这样长大的,这种节俭的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更年轻的一代。
但有时候过分节俭并不一定是好事,节俭真的能省下什么吗?不是的,反而大部分时候是种亏本生意,因小失大。
比如有一些人总想节省体检的那几百块钱,几年后可能就要花成千上万的钱治病,目光越短浅,就会为了一时的利益去牺牲一些必需的东西,从而损失更多利益。
不要让”省钱“变成孩子的魔咒。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看过一个网友诉说自己的经历,她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打各种零工把她拉扯大,回忆起来,妈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赚钱不容易,零花钱你要省着点花。”
这句话仿佛魔咒一般贯穿了她整个学生时期,即便手头上有零用钱,她也从不敢买玩具、零食,铅笔盒用到散架了才换,书包破洞缝缝补补又继续背,有时候同学的一个目光就能让她胡思乱想半天,仿佛全世界都在嘲笑自己。
长大后,她终于自己赚钱了,拥有了打破魔咒的资本,于是她开始疯狂地花钱,毫不节制地购物,似乎想用这种方式摆脱小时候那个寒酸的自己。
这种反差其实源于长久的压抑。就像凤凰男总是被吐槽,就是因为小时候没在正常的家庭教育下成长,长大后有点钱就开始飘了。自负的另一面就是极度的自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潜意识就是在原生家庭阶段形成的,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结构也是由环境塑造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一位女性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的一段相亲经历,那个男生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在一家前景非常好的创业公司,长得也还行,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两人聊了几次后也算情投意合,可就在双方父母都开始盼着好事的时候,两人却吹了。
朋友抱怨道,那个男的实在太斤斤计较了,出去玩喝杯奶茶都要AA制,AA制的费用甚至精确到角。
后来朋友才得知,这个男人是被他父母穷养大的,小时候问妈妈要5毛钱买文具,妈妈都要推脱半天。长大后的他也就对钱特别敏感,做任何事都要细致打算,生怕多花了一分冤枉钱。
美国康奈尔大学环境与发展心理学教授——盖瑞·伊万斯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富养一点,长大后出现的心理问题会相对减少,不易出现攻击和反社会等行为。导致穷养孩子负面心理的关键原因或许在于其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家长应设法给孩子们减压。
精神世界的狭隘才是真的穷。
人们常常对社会拜金的现象嗤之以鼻,过分的爱慕虚荣确实不可取,可殊不知过分的节俭也是一种病态的体现。父母过分节俭,最容易体现在教养孩子上。
穷养孩子其实不是特指金钱上的穷养,而是精神上的穷养,精神世界的匮乏才是摧毁一个人的原因,从小吸收的都是腐朽狭隘的价值观,长大后又怎么能成为正常人呢?
很多物质条件不优越的家庭,其实同样可以教养出好的孩子。金钱上窘迫的状况一时可能难以改善,但是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心态。身体力行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即便穷一点,但一家人乐观向上地生活,好运总会到来。过分夸大苦难,只会让家庭氛围死气沉沉,从而变成小孩一生都挥散不去的阴霾。
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的应该是精神面貌的改善,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三天揭不开锅的年代,如果选择生育一个孩子,那就请尽可能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感受到世界的正能量,不要再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种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穷养孩子,有时候并不能让他成为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反而是埋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
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缺乏安全感,敏感胆小,这就是大部分穷养出来的孩子,因为从小被限制,他们长大后也很难理解世界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一生都被禁锢在思想的囚笼里。
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成长的孩子,才会不卑不亢也不骄奢,从容地面对困难,自信地冲破阻碍。
2.3万阅读
搜索
极简主义省钱方式
省钱节俭过日子达人
存钱达人的节俭生活
富人的思维习惯
勤俭节约省钱过日子
富人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