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归类
一、上归类
上归类是催眠语言模式,也叫米尔顿语言。向上去到一个宏观的画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把人和事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周末一家三口出去吃饭,妻子说带孩子去吃西餐,丈夫觉得太浪费,要去吃面条。妻子不乐意,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模式去沟通,自然达不成共识,两人各有坚持,都觉得自己的安排最合适。但是,如果妻子懂得上归类语言模式,就能很容易搞定这件事,妻子可以说:老公,我理解你的安排,你是觉得我们来钱不容易,一家人出去吃顿面条30元就能搞定,如果我们吃西餐就得花一百多元,真的是太浪费钱了,你很会过日子,我听你的我们去吃面条。当妻子把理解和尊重到爱人的时候,爱人可能就同意她去吃西餐的要求。把吃面条上升到会过日子的高度,没有对丈夫的抱怨,自然就确定丈夫的支持。
作用:改善关系,达成共识。
关系有两种:
1、成长性关系
2、破坏性关系
检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是彼此增长智慧、慈悲?还是相互伤害?
人缘好的人是会处理关系,会上归类的人。
二、下归类
是一种后设语言模式。
特点:让模糊的事情变清晰。越来越细就会越来越清晰。
例如:有人说我都感受不到爱?
是谁?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让你感觉不到爱。通过详细澄清让对方清晰一下事情的可信度和事情发展到的程度。因为细化会让人有种被指证的感觉,切记咄咄逼人,先建立亲和再往下切。
三、横归类
让复杂的东西变清晰,用讲故事、比喻、隐喻、打比方,举例等让事情变得清晰。
比如:当对方想要在你这里了解一下抽象、宏大、深度的事情,你可以通过讲故事等的方式来表述,通过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来让对方自己领悟出答案,得出的答案带着对方自己的思考,反而印象更加深刻。
※关于沟通
有效沟通:
*充分尊重对方,建立瞬间亲和力。
*同步带领。外在的同步,心灵才能同步。外在的同步才能去到内在价值观的同步。肢体语言的影响力可以触发别人的心灵,捕捉对方肢体语言,肢体同步,对方怎么坐,自己怎么坐。对方手势怎么动,自己怎么动。这些细微的动作在不经意进行,没有丝毫刻意模仿的成分,刻意模仿会让对方反感。
*用心倾听、神态专注。专注聆听本身就是心理学的一个技巧,好的聆听能让对方充分释放,本身就有疗愈功能。沟通中的耐心倾听让对方有机会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聆听不至于漏掉重要信息,让大脑对事件进行删减、扭曲和一般化。不强行打断,不随意插话,以免给对方造成反感。
*眼神温和,不游离,让对方感受到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沟通时看着别人的眼睛,让对方感受到:我看到你了,我的眼里只有你。
*语言表达时语气、语音、语调、语速适中。太低沉让对方感受到压抑和不舒服,基调太高昂让对方反感。合适的语气让对方感觉到舒服。
*充分共情。理解对方内在感受。当对方情绪被卡住的时候,让对方表达身体和内在的感受。
*及时澄清。遇到模糊和不清晰的地方及时澄清问题。
*有效提问。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启迪对方,触发对方采取行动。
*沟通的意义在于你得到的回应。从对方的回应中感受沟通的效果,如果有效对方会点头,会说“是、对”等,如果对方不停解释或者来打断你,说明你说偏或者理解错误、表达不准确。
*及时回馈。听完对方的表达,及时反馈给对方。
*在内容方面不要给建议、评判、强加自己的意志。你的经验再好是你自己实践过的,未必适合对方。当你急于给建议的时候,就没有给到让对方反思的机会,不能自己得出有效改进的方法。
沟通中的困惑:
当感觉被对方指责和说教的时候怎么办?
如果普通人普遇到这样的情景就会在内心升起情绪和评判,从而会切断和对方的连接,去逃离。人是如何活局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评判,当去评判对方的时候,真相就会被淹没,不舒服背后对你的提醒也被隐藏,当带着评判离开对方,拒绝沟通,就会令自己失去很多资源,逐渐变得狭隘和局限。
正确的做法:
*深呼吸,透过呼吸连接自己。
*感谢对方指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误区和盲区,真诚表达自己听到这番话的感受。
*提出自己期待,理想中的沟通方式。化严厉指责、说教型为和风细雨型。
无限的沟通:
*不尊重对方,盛气凌人,对对方不屑一顾。
*摆权威架势,彰显自己的专业水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灌输大道理。
*没有慈悲心、没有同理心。
*评判心很重,指责说教。
*肢体语言不同步,随心所欲。
以上所有表达基于老师的讲述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有理解不当、有失偏颇的地方,请文后留言,期待和您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