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7月,英国人史蒂芬孙开始进行第一次蒸汽机车的实验。这辆火车头运行在平滑的轨道上,载重30吨,牵引着8节车厢,行驶时不会脱轨,但行驶的速度很慢。由于没有装配弹簧,车开起来,震动得很厉害。有人讥笑斯蒂芬逊:"你的车怎么还不如马车跑得快呀?"有的人说:"你那玩艺儿拉东西不中用,可声音比打雷还响,把牛马都给吓跑啦!"一些原来赞成试验蒸汽机车的官员现在也开始反对了,断言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1881年开平矿务局日产煤300吨,运输成为瓶颈,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把煤从胥各庄运上船,然后走水路,全长9.7公里这条铁路就是中国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而这条铁路上的火车却不是用火车头牵引,而是用骡、马牵引轨道上行驶,史称此事件为马拉火车事件,而唐胥铁路又被戏称“马车铁路”。
2016年,中国人都已经习惯了300公里时速的高铁,习惯了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如果你碰巧手捧一本《伟大的博弈》,你或许也曾了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控制了北美绝大多数铁路网的超级大亨范德比尔特,以及,靠着火车把石油运出德州的传奇人物洛克菲勒。我们可以说,火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塑造的商业形态、组织形态和社会形态,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
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如果有,那只是因为我们短暂如蝼蚁的生命,所知甚少罢了。
此时此刻是2016年8月12日,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这一天,知乎大V采铜的《精进》出版不到四个月,已经印刷26万册,今天,他收到了出版社加印30000册的通知。这可能是近年来少有的超级畅销书,大多数出版社对畅销书的定义是:5万册。
这一天,无数个微信群正在分享“得到”App里的收费订阅专栏,樊登读书、李笑来、万维刚、和菜头,这些名字被反复提及。199元订阅365天的更新,大多数专栏的订阅人数过万。每一篇文章,订阅者可以免费和5个人分享。
这一天,创业者群体正在激动的等待着周末的布道,他们的精神偶像,李善友教授的课程《认知革命》将在杭州两天上演,在这里,听课前的必读书看上去和商业毫无关系,它们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和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导论》。
这一天,内容创业,网红经济,大V,和自媒体仍然在这个舞台上足够耀眼。咪蒙是中青年妇女的新教主,一条广告已经飙升到了50万元,拉动App的转化率仍然无人能及。做大号,接广告,转电商,一条文科屌丝逆袭的道路,豁然开朗。
知识经济的天空刚刚破晓,我们大多数人仍在工业化思维的黑夜里自我催眠。
那些驾驶马车的人,尚以为90后都还在直播和二次元,尚以为这个世界的网红直播屌丝看脸。他们可能勉强听说过《失控》,并买过一张门票去听凯文凯利的演讲。但你不要期望他们知道1000 个粉丝的理论,即使知道,他们也会觉得远在天边。
可是时代变了。
我的微信里最活跃的群,是知乎万粉群,粉丝超过1万的知乎用户,这个群的人数已经超过300,绝大多数是90后。1万人听1个人说话,是怎样一种概念?我想想,似乎从来没在线下见过一个万人集会的场景。高中升旗仪式黑压压的一千人,都多得让人头皮发麻。
这个时代的90后,谁都有个自己的公众号,稍微会写些的,你都能看到一段太眼熟的介绍:XX,段子手/鸡汤狗,简书/LinkedIN/ThinkTank 签约作者,专栏作者,多篇刷爆朋友圈的10w+文章作者,已出版作品《xxxx》,《xxxx》。
只要你的作品不算太差,保持更新,每个月在微信公众号上收获的打赏,可能就会超过一份正常的工资。如果你再会玩,或愿意做一些,开设群,开课,小小一个公众号,玩出上百万的年收入,不轻松,但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当然,上分答、上值乎回答问题,偶尔开场Live,也可以挣不少零花。
他们并非不需要公司,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正式工作。只是这个时代,有一些需求在爆炸。如果你偶然写过一篇文章,然后突然爆了,瞬间,你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坐拥数万粉丝的大V,那一刻,你才会明白这句话:“你不懂,你没红过。”
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在最新一次演讲中说,他们开始后悔投资Papi酱。这场满城风雨天天PR的2016中国最火Case,开始被当事人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决策失误。Papi酱的除夜广告卖给了丽人丽妆,豪爽的化妆品广告变现仍然是女性时尚博主的无上权杖,换做两百年前没有火车的时代,这变现方式,那简直是马车界的劳斯莱斯,汗血宝马级别的无上尊荣。
脱不花说,别扯啦,要卖货我自己买流量就好,每天辛辛苦苦这么大成本积累起来的流量,居然只能拿来卖点米卖点茶,微薄利润,简直就是火车拿马来拉。
采铜说,他不相信自己只是个管道,要接软文,要接公关,要帮人卖卖面膜才算变现,才有价值。他这么说:“我要成为一个源头,创造出足够有含金量的智力产品,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工业时代的商业逻辑,价值承载于“实体物品”,透过标准化的工厂生产体系,制造出的实体物品,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分发。购买物品,是创造价值的合理方式。在工业时代的逻辑下,一切内容皆为广告,软广、硬广或更精准瞄准消费者的一个定向靶。因此,工业时代的话语体系下,“知识”叫做“内容”,而“内容”的价值叫做“精准流量”。
知识经济时代的逻辑,价值成在于“智力商品”,由极有创造力的个体或小团体,用突破常规方式创造出的“作品”,受到喜爱。它们的价值无法用成本进行计算和衡量,你可以说它们的生产所需的实物成本几乎为0,也可以说,它们再多的成本也无法被生产出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逻辑下,“智力商品”本身,就包含了一切逻辑。人们购买的就是“智力商品”,带来的真、善、美,启迪与感动,更大世界,和更接近自我的启发。那是一个很私人、内隐的情绪过程,它甚至往往不带来购买,不带来转化,它本身就自带逻辑圆满。
工业时代的资本,追求稳定的现金流,精确的时间表带来的可预期增长,这是价值被传递和认可的唯一方式。时间窗口格外重要,稳步增长也格外重要。不要有什么幺蛾子,也不要有什么不可预期性,一年比一年要有增长,全年业务均衡,交易一再重复发生,最重要。对工业时代的逻辑来说, 这是Good business,是巴菲特的可口可乐,一个稳定的不变的,可重复消费的,拓展市场,更多的罐装,一样的味道,那就是稳健的增长。
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你就算对赌死大V,他也做不到保证完成今年KPI还能稳步增长。创造过程的所有魅力和魔力,恰恰都来自于其不可预期性。在创造的场域里,时间是停止的,外界的期望必须被拿掉,而创造者永远不可能知道其创造结果是否会受到欢迎。智力领域的劳动回报与价值回报绝不遵循任何正常曲线,那可能会是比80/20法则更夸张的差异化。线性、机械、稳定的逻辑,是这些走心的创造活动的大敌。而创造者必须不断突破,不断变化,不断尝试,才能始终得到其内在逻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圆满与心流状态。那么,这种基于内在满足的,难以量化的过程,是工业时代的bad business,资本市场上的噩梦。而对创造者来说,这从来就不是business,这是生活方式,是自我认同。这种趋于内在动力的自我评价,与外界期望完全无关。
工业时代的组织方式,是控制,是精确,是更深层次的分工和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人必须依靠组织而活着,而将个人的生活节奏尽可能向组织靠拢。从朝九晚五,到周末休息两天,再到按月结算的工资。生活是完全 的格式化和精准化,保证效率和生产。你尽可能的不要有什么情绪,也不要有什么想法,安安心心做好最重要。福特说:“我雇的明明是一双手,为什么背后却站了一个人?” 习惯工业时代的我们,大企业人格,职业身份是唯一身份,个人生活和情感与生命无关,必须被封藏。哦,难怪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么高发。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方式,是松散,是联合,是个体的由内发动和一个小群体的相互感染,是涌现,是Kevin Kelly说的emergence(涌现)和李笑来说的serendipity(惊喜),是不可预期。我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不再是为了赚钱,为了升官等外在结果,而纯粹是内在足够喜爱,足够热衷,然后开始钻研,到了某个程度再进行分享,从而感染到一帮相近、类似的人,形成圈子,再次促进创造。Kevin Kelly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有1000个铁杆粉丝,他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活下来,过的很滋润。这句话最开始,说的只是小众艺术家。知识创造者、分享者,未尝不是另一种艺术家,他们遵从的人生是:The essence of art is in having pleasure when giving pleasure. 人为啥要为了一点钱去受苦呢?这逻辑在这里并不成立。我做我喜欢的事,能过的不错,还能让更多人快乐。生命本不应该是个痛苦的过程。
工业时代一切关乎于“大”,规模效应,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大规模的市场,更大规模的覆盖,当然,还有更高更大的摩天大厦。效率高于生命,卖出100万个一定比卖出50万个更好。一个生意好不好,一个企业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大”,要足够“大”,人要足够多,体量要足够大,这代表着资源的运用效率足够高。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出租车公司,被痛打盘剥,取而代之的是全球统一的超级出租车平台,没有什么情怀,更没有什么天生骄傲,资本的效率驱动本性使然,历史之必然发生。
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关乎于“好”,更要命的是,你永远无法衡量那个“好”,它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全部悉数体现,庆贺你的怪癖和怪异品味,厌恶你的正常。在这里,深度比广度重要太多了,这些比特内容看起来一分钱不值,也可能对有些人价值是上百万。在这里,创造者追寻purple cow,那只紫牛,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强大之力,只求以心印心,最强大的震撼和感动,然后是深深赞叹。这意味着你在心智探索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拥有足够的神力,是纯粹个人化的探索,像是一颗心通电,然后再传染另一颗心。从物质世界看,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变化。可是心智世界里,一切早已天翻地覆。
我们大多数人,恐怕未能预计到这一场变化有多么剧烈。商业的面貌,和根本性的增长动力,将从“看得见的物质世界”,转向“看不见的内心世界”,由兴趣、热爱、分享等情绪驱动,而不再是外在的指标和市场数据驱动。
我想你一定看过《盗梦空间》,在心智的最深处悄悄放下一颗种子,世界就已经全然颠倒。
那么,你的心智,准备好迎接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了吗?
——————————————————————————————————
PS:今天先写到这里,回头会继续写这个主题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说“得到App”的专栏,是用工业思维做知识经济的事情,其逻辑是错误的?
(2)知识经济时代的大V和自媒体,未来路径会是如何,又会有哪些机会?
(3)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信仰充值”“供养模式”,究竟和“购买”逻辑有何不同?
(4)知乎,微信,FM,视频,各个平台将与KOL如何相爱相杀?
欢迎探讨,敬请期待。
本文有偿转载,每次转载1000元,请支付宝转账到本账号: 397565228@qq.com.
各位同学,爱我的,恨我的,打赏的,感谢你给予学霸猫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