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准备在千聊分享用的稿子
主题是绘画中如何运用光影提升空间立体感。
首先郑重提示:这次分享都是基础内容,大牛们可以退散了。
郑重提示二:我所说的,很有可能都是错的。请自行选择吸收。
0.自我介绍
首先自我介绍下,我叫杨雅文,云南昆明人。名字是个甜妹子可惜是个糙汉子,让大家失望了很抱歉哈。
身处公职,爱好广泛,系统学过唱歌和摄影,目前是刀刀老师的关门二弟子,诨号二湿胸。
在师傅的鞭策,啊不,鼓励之下,我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光影在绘画中的运用。
下面,我就用人话给你说说,我从摄影中领会的光影知识,如何运用到绘画中来,使我们笔下的画面更加立体,更加好看。
一开始我会用照片举例,后面我会用宫崎骏的画分析。
1.理解色彩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世界与世界之间互不联通,就像隔着一条小河。两个世界想要沟通,就像隔着河呐喊,总会有些磕磕绊绊。
为了让两个世界之间能够有效沟通,我时常会在界河里铺下一些石头。
这些石头就是我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些概念。稍稍理解这些概念,我们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所以请稍安勿躁。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无论是插画、漫画还是油画国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这幅画的色彩,无论黑白分明还是五彩斑斓,色彩都首先给我们与众不同的冲击感。
然后我们会观察到画面给我们的空间感,画中景色物体的前后远近,是否栩栩如生,这就是立体感。
你看这幅画里的姑娘,坐在窗台上,窗外灯红酒绿。但这只是一幅平面的画,放大了看上面也只是一个个的小方块。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副平面的画,是如何呈现出冲击力和立体感的呢?
有的人可能想到了:正是色彩和线条。
那么我们再深入一步,这些色彩和线条又是怎么变成冲击力和空间感的呢?
答案正是光影。
2.(色彩的来源
早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大白天看见的东西都是五光十色,可是到了夜里却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而举个火把或者点个灯又能看见了,所以古人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光就没有色,色彩跟光有关系。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吹过肥皂泡,泡泡在阳关下会映出许多色彩,是不是觉得特别好玩?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牛顿也吹过泡泡,不过人家不是年轻时候,而是老年。牛顿晚年研究光学,没事就坐在阳台上吹泡泡,他非常仔细地观察泡泡上的色彩,还被邻居误以为他有神经病而报警举报。
但事实上,牛顿老先生吹泡泡,是在观察泡泡上折射的五颜六色,就此完成了牛顿环实验,而他更著名的色散实验更是为颜色理论奠定了基础:
色散实验:
在小黑屋里放进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之后,出现了彩虹色,就是我们熟悉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这道彩色光束还能通过棱镜再次还原成白光。
在牛顿老先生之后,又有大量的科学试验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这就是人的色彩感觉。
换句话说,色彩就是光的不同波长。
波长这个特性是光源自己具有的特性,所以,色彩是发自的光源,物体可以吸收一部分波长,反射一部分波长,因此物体也具有色彩的属性,反射出来的“可见光”最后被人眼吸收。
如果光源本身不具备一些色彩,我们就无法接收到这些色彩的信息。比如在暗房里洗相片,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全是暗红暗红的,还比如一些大型活动的现场,都流行使用很多LED的射灯来营造气氛,现场会有一些桌子椅子,有不少都是白色的桌布或者椅套。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些色彩强烈的灯光照到建筑、桌子、椅子、甚至是人脸上的时候,你看到的物体是什么颜色的?
基本上都看不到物体应有的色彩,都是灯光的颜色。
那么白天为什么能看出物体本来的颜色?这是因为阳光涵盖了绝大部分可见光。
牛顿之后的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实验证明,色彩具有三个最基本的属性:色相、明度、色度。
今天我们讲空间感,以后有机会再说色彩。
3.空间感
什么是空间感?空间感我们也俗称立体感,值的是物体本身呈现出的立体真实感。
而在绘画中,立体感同样需要光影来营造。
而提到绘画光影,就不得不提素描了。
为什么常说学绘画要先学素描?
因为一般来说,一幅画去除了色彩之后,剩下的就是素描。
所以理解空间感还得理解一点素描的常识。
①三大面
三大面五大调是素描里的术语,起源于西方素描体系,表示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区域划分,是素描中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三大面指的是亮面、暗面和灰面。
亮面是物体受光线直接照射的一面,在图像中一般是最亮的浅灰色、白色。暗面是背光的一面,所以一般是物体最暗的部分,显示出黑色、深灰色。灰面介于亮面和暗面之间,一般是侧光或者光线间接照到的部分,在图像中一般为中灰色。
一个物体有了亮面、暗面和灰面三大面之后,立体感会大大提升。而且亮面、暗面的亮度对比越强,立体感越强烈。
我学摄影出身,在以前拍照片的时候会发现完全:顺光、逆光的物体,立体感都会比较差。
就像这样:
是不是就像个平面?
我们对比下面这张
这个气球的立体感是不是超赞?
同样都是热气球,为什么逆光的热气球会显得非常平面,而侧光的热气球却立体感十足呢?
是因为顺光和逆光的照片,画面中的物体只有一个面,或者亮面或者灰面,毫无明暗变化。而在侧光的照片中,物体却出现了亮面、灰面、暗面的组合,立体感更加明显。
②五大调
上面的三大面只考虑了画面中单个物体本身。在很多的情况下,物体还要和周边的物体相互作用,因此除了三大面之外,物体还会有更加丰富的明暗层次,那就是五大调。
五大调中,高光是物体最亮的点,是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类似于三大面中的亮面。在一些光滑的物体表面,高光会特别的突出。突出物体的高光,不仅可以强化立体感,还能增加物体的质感。
亮灰类似三大面中的灰面,是间接受光的部分。
而物体的背光部,则分成了反光和明暗分界线。反光区域虽然处于背光侧,但是由于周围其他物体的反射光照射,也会有一定的亮度。合理地在暗部中增加反光,可以让物体显得更具体积感。
明暗分界线,则是亮部到暗部的转折区域,一般是一条黑色的带状区域,在物体中表现为最暗的地方。
除了物体本身之外,五大调还增加了投影。投影是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在其他物体上产生的阴影。
投影其实是用画面中的其他物体,解释了物体本身的立体感,会让物体显得更稳重、真实。在强烈的光线下,如果一个物体在近处的地面、墙壁上竟然没有投影,就会显得特别的浮、非常的假。
比如前面很出名的“领导悬空视察图”,那就是编信息的家伙不懂这些理论,阴影不上,领导们自然就悬空了。
下面是一张英国巨人之路的照片,我们会看到前景的石头非常的立体,远远比前面三大面的气球样片更加立体,就是因为这些石头还有五大调的细腻刻画。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细节是怎么做到的
石头的“1”所在区域,是石头的高光部分,湿润的石头反光属性优秀,所以即使高光部分在后期被大大的提亮,也还是显得比较自然。而“2”标注部分,因为不是受到直接的光线照射,所以属于石头的亮灰部分。画面中的“3”和“4”,标注的是石头没有受光的暗面。
真正让图中石头立体感进一步提升的,还是反光和投影。石头上“5”号区域,因为紧邻旁边石头的亮面,所以有一些轻微的反光,让石头立体感更加突出。
而“6”、“7”标注的,则是石头在旁边石头上的投影,投影的存在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立体感。
理解了三大面五调子,我们就明白了提升立体感的钥匙。
在绘画中注意这些,就能显著提升画面的表现力。
其他的技法,还有重叠、交界点、透视缩放等,以后有机会再谈。
是不是觉得好复杂好难理解?下面我帮你简化一下,让我们一起看看,大触宫崎骏是怎么在画面中运用光影的。
4.宫崎骏
看过的小伙伴一眼就会想起,这是“龙猫”。
上面铺了那么多石头,下面我们就可以先简单分析下这幅画里各物体之间的亮面、暗面和阴影吧。
不要感觉画面复杂,再复杂也是一个一个物体构成的。
看这个小胖脚,亮、暗、灰,三面一目了然,就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光源在左上方。
多看一些,你就会慢慢掌握这些规律。当然并不是说掌握了规律你就会画了,画画真正的诀窍就只有一个:不断去画。
当你掌握了更多这些规律,你在审视自己的画面时就会很自然地发现问题。就像当你看到正方形的太阳就会本能地觉得不对一样,说明你的观察力已经有了提高。
再看下一个部分
这个裙子被风鼓起,裙子上的三大面很明显了。最左边是亮面,最右边深色部分是暗面,中间的是灰面,又一个过渡从左边到右边。裙子前那片叶子也是一样,上面是叶子折过来的部分,下面是被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
然后我们再看裙子,裙下风光……那自然是背光的,颜色和暗面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部分,看到小女孩腿上的投影了么?正是这片投影,让裙子和小女孩感觉更加立体了。
我们可以这么简单归纳一下,其实不要被三大面五大调的术语吓到。一个物体,或者说就上面这条裙子,就是红色的,只是因为光线照射到上面,而体现出了亮一点的红和暗一点的红,而正是这份光影,让画面呈现出立体感。
我们来看下一幅画
千与千寻里,白龙和小千。
大家看,这幅画其实只有亮色和暗色,只用了两个面,就把立体感呈现出来了。
我们根据画面的光影情况,就能判断出光的来源。那么逆向思维一下,假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提前预想好光源在哪里,然后根据预想的光源画上明亮和灰暗的地方,空间立体感是不是就出现了呢?
简化一下,我们在绘画时怎么用光影呢?只要三个颜色,亮一点的,原本的,暗一点的。然后再注意一下这个物体和其他物体的关系——就是投影,这样立体感就很突出了。
或许你还想知道如何选色?这是色彩的内容,下次再告诉你。
9.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第一,一幅画是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
第二,因为画家对光影的运用,色彩和线条有了冲击感和空间感。
第三,有光才有色,明暗出空间
第四,画出物体的亮、暗、灰三面,立体感就出来了。再注意一下投影和反光,那立体感就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