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一直没想好这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直到昨天从厦门旅行回来。
斯特里克兰,一个40多岁的股票经纪人抛妻弃子独自一人跑到巴黎去画画,原因不过是旁人无法理解的:我要画画。他厌倦了以前的生活,从内心深处渴望着画画,即使下半生穷困潦倒。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直到他去世以后,人们才懂得他的伟大。
但别以为毛姆写的是这么一个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的鸡汤文,事实上看过此书的人大概也喜欢不上斯特里克兰这个角色。从世俗意义上说,他其实毫无责任感,举止粗鲁,周遭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不过是为了画画。
不难想到,月亮代表高洁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生活的苟且。但我认为这书想表达的既不是月亮,也不是六便士,一切的关键在于美。像斯特里克兰这样,为了画画舍弃一切固然是美,是艺术家之美。一般人大概很难体会这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欲望,但书中的另一个小角色——布鲁诺船长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艺术家,只不过斯特里克兰表达那种欲望的是绘画,而我的是生活。”二十年前他带着全家在一个小荒岛住了下来,而如今那个荒岛早已变成了花园。
其实在《面纱》中毛姆就表达过类似的想法,要是说生活中有什么值得眷恋的话,那无疑是美。但什么才是美?
人们满不在乎地谈论美,由于他们说话并不经过深思熟虑,所以美这个词被用得太过泛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冠以它的名义,于是它所代表的东西变得不再崇高。人们用美来形容裙子、小狗和布道,当遇到真正的美时,他们却又认不出来。人们试图用这种本末倒置来装饰他们毫无价值的思想,结果反而钝化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如果美已经变得难以辨认,那至少应该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吧。毛姆虽然很克制,但还是在另一个例子上表达出对美的倾向。
亚伯拉罕放弃主任医生的职位,只因在旅途中路过亚历山大港,马上就决定要在这里度过余生。而因此得到了主任医生职位的卡迈克尔,多年以后已经荣升为爵士,几乎获得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东西。他觉得亚伯拉罕整个人生是废掉了,附加点评:“人光有脑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性格,而亚伯拉罕没有性格。”
可是毛姆的旁白却是如此说:
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我很想知道亚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蹋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我再次闭上了嘴巴,因为我有什么资格和以为爵士争论呢?
在厦门的时候,我住在厦大附近的青旅,几天下来,我算是熟悉了那边人们的生活习惯。沙坡尾大概是厦门最有意思的地方,据说它是厦门最老的避风港。而现在,它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店。像那家面包做得不错,营销也同样做得很棒的JUICY BREAD&CHEESE,还有对面的老衲酸奶,附近的芒果很黄(姓黄和穿黄衣服消费打9折),下雨天不开门的晴天见等等,但最有意思的大概是附近的沙坡尾艺术西区,里面有REAL LIVE和其他各路潮人开的小店。很难想象新旧文化就这样交融在一起,而他们的生活中好像有某种东西打动了我。
厦门还有几家很不错的书店,旅行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窝在书店里看书,还生怕第二天来了书已经被买走而直接把它买了下来慢慢看。中山路其实和广州的北京路有点像,至于厦禾路,那就是上下九了。杭州是一个精致的城市,但厦门会更接地气。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我还是挺喜欢厦门这个城市,大概是和心目中的城市有点像吧。
来了杭州以后,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东西,同时尝试欣赏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其实远远不止那两三种,大家说上大学以后会进入一段迷茫期,因为大学以前都是有迹可循的。其实毕业以后更应该迷茫,只不过好像看到前面有人,而且是很多人都这样走,自己也就这样走也未尝不可。但偶尔开启上帝视觉,可能会发现:咦,那个人好像很有趣哦,那种生活好像也很有意思哦,要不要了解一下呢。很多看起来必要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重要。
不过说到美,这个时间点最美的大概是赶紧睡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