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旦的临近,万能的朋友圈节日气氛也浓烈起来。无论是早起的商家,还是甘愿入腹的消费者,多少都离不开驯鹿和冬青树。可惜,我舅的一条“国家终于出手!洋节!再见!”破坏了我圈里面的和平。
推送文章的是一个名为“干部参考”的公众号,推送时间是2017年11月11日。它的副标题着重强调:党员干部。幸亏我是群众,还可以过得,不像我那有公职在身的舅舅。
这篇文章开头就写国务院印发文件要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并且把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不过也就是开头,剩下95%的内容全都在写洋节如何不好。
第一个不好是说西方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我们无神论不符;第二个不好是因为洋节受到追捧是一种文化入侵的表现;至于第三个不好,也是它篇幅最大的一部分,这样形容还不是十分准确,应该说前面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第三条做准备:圣诞节是中国的耻辱节。
后面的内容毫不客气地将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罪责加诸宗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谁过圣诞节,那么这个人就是认同这几次战争,也就是不爱国。我很反感这种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手段,这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开始诋毁的时候,自己的不自信已经暴露出来;在这诋毁之前,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同。我对历史不是很感兴趣,也没有深入研究过,最起码我知道能把战之罪推到宗教头上的,也就是十字军东征了。而文中的这几场战争跟宗教的关系,不过是高中文科生回答鸦片战争原因时,无奈之下的凑字之举。
第二个不好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或者说其他两种不好都是避免它的发生。想要避免文化入侵,这个想法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做法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是丰富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其煞费苦心诋毁洋节,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提的东西落到实处。
中国的节日,首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也都是被国际广泛认知的。这些节日的由来、有哪些风俗,但凡中国人应该都很清楚,没有什么可以增加的东西。总不能说家里的大人扎一个年兽出来给小孩子用爆竹炸个稀巴烂;元宵节的灯会、猜灯谜确有必要恢复一下;至于端午,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水供我们赛龙舟的。
节日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无论是哪个国家,重要的节日在饮食上总有变化。中国有饺子、汤圆、粽子、月饼;外国是姜饼、南瓜饼、樱桃馅饼,但是这些都是摆在餐桌上的东西。能被人看见的,在中国是春节的对联、十五的灯笼还有端午的艾蒿。在过洋节的时候,这种被人看到的装饰会比我们国家丰富得多: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南瓜、化妆舞会一样的万圣节,还有刚过完感恩节就要开始布置的圣诞节。我们呢?春节前三十天开始春运。
因为这些表面的差异才引起“文化入侵”的恐慌,如此一来,我们需要的就是把文化内涵表现到面上,那又应该如何去做呢?
邻国日本,有夏日祭,这一天男男女女着浴衣出行,赏烟花,逛庙会。这些习俗开始是由中国传入,然后我们自己把这样的祭典淘汰了,烟花也禁止燃放。还在大学的时候,我穿着古装在路上走,会有同学问我汉服社怎么加入;出了象牙塔就变成了奇装异服;后来我在国企上班,这样的装束更是被勒令禁止,像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昨天是冬至,很多人都晒自己包的饺子;明天就是平安夜了,我还没见到有谁去砍一颗松树。
脱下汉服过中国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