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娟&付雪丽
一、知识点
【心理地形理论】 弗洛伊德最初将心理描述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这一最初的三分法理论被称为是“心理地形理论”。
“初级过程”: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的活动并不受逻辑和理智的控制,而是受到原始的、受冲动驾驭的思维控制。
“次级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分析就是将来访者的联想追溯到他的梦境和口误,以此来重建两者之间被遗忘的链接。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潜意识意识化,称为“次级过程”。
【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另一个“三分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潜意识
自我:从事潜意识和意识机能的心理结构。
超我:既有意识部分也有潜意识部分。
【性心理发育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由两个相对的本能所驱动:
(1)性本能——延续生命并享受性快感。
(2)自我保护本能——压抑性本能来面对现实。
(3)后来又有了死本能。
弗洛伊德明白母亲对婴儿的抱持和照顾,但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却低估了这种关系的作用。相反他将注意力放在儿童心灵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上,并由此发展出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心理模式。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前俄狄浦斯期 : 口欲期 肛欲期 生殖器期
俄狄浦斯期: 男孩——“阉割焦虑”
女孩——“阉割情结”
【本我】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本我由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这些本能要释放自己并得到满足。
【自我】自我是根据次级思维过程组织起来的,其特征是逻辑和理智,而不是在本能和压力下未缓和的感受与冲动。
【意识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指出治疗的目标是让潜意识意识化。
【阻抗】 来访者潜意识组织的一种功能,阻止潜意识中的内容意识化。
【防御】 将潜意识冲动结构化并加以控制的自我功能。
【客体关系视角下】
防御:被认为防御是性格结构中的本能部分。防御模式更多地用来将深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同时又能保护个体的弱点。
投射、否认、替代、升华、反向形成和反应形成等防御都可以被看做是构造关系的方法。
二、相关知识链接
客体关系梅莱尼.克莱因与弗洛伊德理论的渊源
梅兰妮.克莱因(1882.3.30----1960.9.22),享年78岁。出生地是维也纳,随丈夫居住过布达佩斯等多处,最后在伦敦去世。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精神分析师。17岁上大学,修历史和艺术,因为结婚放弃了从医打算,但始终保持对医学的兴趣。30多岁接触精神分析,32岁接受弗洛伊德的弟子费伦齐分析,以后费伦齐建议她从事儿童精神分析。36岁在布达佩斯的第五届精神分析年会初会面到弗洛伊德,37岁宣布第一篇论文成为分析学会会员。40岁在柏林发展自己的儿童精神分析技术,42岁接受亚伯拉罕分析,一年后因亚伯拉罕患重病终止。以后她坚持每天有规律的自我分析。此后每年都有著作出版,《儿童精神分析》是50岁出版的。55岁以后仍然1-2年就有著作出版,直至谢世仍有未完成的事业。
克莱因首创的.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克莱因通过观察分析儿童在佛洛伊德的本能论的基础上研究母婴的关系,并且是在俄狄浦斯期前的母婴关系,也就是婴儿前语言期的母子关系。(所以她的理论来源不是听来的,而是看来的,是观察儿童的行为,然后构想出来的。这个是弗洛伊德所不能企及的领域,因为弗洛伊德的工作是自由联想,用语言表述出内心无意识的东西,而前语言期的体验是没有办法表述的。所以克莱因的贡献是十分伟大的。)
克莱因发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弗洛伊德不一样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解决性本能的冲动的问题而是要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克莱因的学说是本能学说到客体关系学说的过渡理论。克莱因的基本观点: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三、感受和体验
这一章主要讲了弗洛伊德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了解到了客体关系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几个基础理论上。感受就是还不能把弗洛伊德理论与客体关系之间的过度和发展搞明白,在这个点上,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材料,期待着小伙伴们的研讨,以及第三章的小伙伴们的继续推展。
四、疑问和问题:
1、人在成长过程中本我和自我是怎样发展的?
2、P12第二自然段:“自我包括......(2)积累起来的对丧失的驱力客体的认同,这种认同在人的同一性当中达到顶峰。”这句话怎么理解?
3、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人物、他们的出生时代、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共性和个性趋向需要进一步明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费尔贝恩】(W.R.D.Fairbairn,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52年发表一系列论文,其中《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Psychoanalytic St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试图把精神分析理论于社会和人际理论综合起来。为发展对象关系理论作出成就,在所著《精神病及精神性神经症心理病理学的修正》(Revised Psychopathology of Psychoses and Psychoneuroses)中,运用对象关系理论描述心理的发展。认为自我分为三部分即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和中心自我,分别与本我、超我和自我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