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
因为之前已经知道了会有小朋友来,我告诉淘子,“等一下有个小姐姐来跟你玩,你的玩具可以分享给她吗?”
他想了想,摇头。
我表示理解,毕竟我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零食分享出去。
不一会儿,老公的同事带着小朋友过来了,我带着淘子去门口迎接了,他也很乖地打招呼了,至此并没有什么问题,一切都很和谐。
问题出在,小姐姐想要玩淘子的玩具,他不肯,爸爸和奶奶开始游说、劝说淘子把玩具分享给小姐姐,他一直摇头,后面已经有些着急。
到后面,爸爸把他手里的玩具抢过去,给了小姐姐,他开始不安,慌乱,急着想要去抢,我听见奶奶说,“姐姐是客人,你应该把玩具给她玩,你这样太丢人了。”
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我一直站着没动,小姐姐的爸爸也没动,只是说,“让小朋友自己解决吧。”
爸爸和奶奶还在劝说着,淘子则直接把玩具抱到了我之前跟他玩的书房,那么多的奥特曼,他来来回回搬了好几趟,他的眼泪挂在睫毛上,已经濒临崩溃。
我跟淘爸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我一直觉得,小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应该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行加到他们身上,这次是,以前很多次也是。
我小时候也被这样教育着。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
你是主人,要把玩具给客人玩。
我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甚至差点用这个理论去教育孩子。
不愿意分享,就真的错了吗?
分享肯定没有错,怎么教给孩子去分享,用什么方式,才是一个大学问。
像这样的强迫分享,跟我们最讨厌的“道德绑架”,有什么区别呢?
三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领地意识,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领地范围内的,他们其实已经很清楚了,试想一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做到呢?
成人世界里的分享,更多的是资源、经验,这些远比实物的玩具糖果更难以轻易获得,应该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毫不犹豫去分享的。
曾经看到有篇文章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所有的大获全胜,都是绝处逢生。
分享一部分资源,分享一些经验,可能会分去自己的一部分收益,可见的或者不可见的,实打实的利益面前,谁能轻易慷慨。
很多健康的亲子教育,是真的能做到言传身教的,你想让孩子做到什么,你就要先能够做到。
只会约束孩子,却做不好自身行为管理的人,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
所以,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方法。
那么,不愿意分享的孩子,他们错了吗?
也不尽然。
孩子的世界最为单纯,同样,他们也是最敏感的。
你是善意,还是别有用心,他们其实感受地很清楚。
所以,对于一个还算是陌生的小姐姐,他不愿意,我完全能够理解。
我后来把淘子带到卧室,帮他把奥特曼一个个摆好,然后告诉他,可以邀请小姐姐一起来看。
他看起来还有些不安,不过看到小姐姐帮忙拿玩具,也会说谢谢。
等到玩具全都拿过来了,我把两个小朋友叫到一起,问他们愿意一起听我讲故事吗,两个小脑袋点的很欢快,亮晶晶的眼睛笑得弯弯的。
讲故事的过程他们玩得很好,感情迅速升温,不需要我提醒,淘子自己拿着玩具递给了小姐姐。
孩子起初的不愿意,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未知的恐惧,以及对于家长强迫的方式的抗拒。这种未知本来就让他们没有多少安全感,家长的做法又强化了这种感觉。
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来了客人之后,爸爸的态度变化这么大,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所有的敌意都会转化到这个“外来者”身上,认为是外来者们侵占了自己的领地,夺去了家长的注意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排斥新同学、新同事,多半是感觉到自己的领地受到了侵犯吧。
强迫分享的家长,很多也是虚荣心作怪,以便自己能够在客人面前,显示自己教育的成功。
这些家长,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
高人一等,自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孩子的心理健康什么的,他们自然是不关心的。
自身的优越感要通过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来获得,是有些失败的吧。
希望这样的家长,不会有被道德绑架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