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特别恐高。我每次站到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会头晕目眩,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每次当别人爬上房顶去看远处的火车呼啸而过时,而我只能一个人在下边干巴巴傻站着,心里充满了各种的羡慕与妒忌。恐高是我记事以来就有的一个问题。听奶奶说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从楼梯上摔下来过,所以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站在高处了。也是因为恐高这件事,我没有办法体会小伙伴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因为恐高,我也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
除了我恐高之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有的人害怕小动物,有的人怕黑,而有的人害怕考试等等。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会让我们焦虑不安,让我们无法体会和感受所有的美好。
恐惧成了我们甩也甩不掉的一个阴影,与我们形影不离,不敢踏出自己的安全范围半步。而《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这本书教给了我们击退恐惧的办法,让我们用行动来超越自我,走出自己所谓的“舒适区”。
本书的作者艾玛·玛德琳是享誉国际的心理治疗师。她在书中提到自己也有着很严重的恐高症。而由于工作关系,在经过一次在大厦顶层培训的经历之后,她彻底地战胜了恐惧。也是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当一个人内心有压倒一切的愿望,这个愿望的强烈程度比恐惧感还要高时,人是可以战胜内心的恐惧的。原来恐惧并不可怕,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你对任何事物的恐惧都是可以通过后天有效的方法来克服的。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到恐惧,并且采取有效行动去战胜恐惧,走出自己之前的舒适区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
其实恐惧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本能。恐惧是我们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当我们感受到危险,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躲闪去逃避风险。显然作者提到要克服的恐惧不是一种自然本能。作者想要让我们克服的是一种过分的、非理性的内心恐惧。
例如: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爱的人,每天电话查岗,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其实这就是一种过分、非理性的恐惧的表现。
这种恐惧会给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人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影响。我们要做到就是摆脱掉非理性恐惧对我们的控制,做一个挣脱枷锁、活出自我的人。
接下来我们从“恐惧从哪里来”“改变思维方式消除恐惧”和“做一个无所畏惧的人”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恐惧,战胜它并活出自己的风采。
1.恐惧从哪里来?
那我们的恐惧到底来自于哪里?
书中提到说,除了本能的反应之外,恐惧还会源自你的思维方式。
我之前的恐高是由于自己小时候从高处坠落下来过,所以心理会对高处产生恐惧,从而防止自己再次发生这种意外。而这种恐惧就源自于我的个人经历。
而上边提到的害怕失去爱人,从而内心对于失去爱人的恐惧,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而这种恐惧就源自于自己之前遭遇的一些过往被抛弃的经历。
其实不管怎么说,恐惧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们大脑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与思考,来自于我们个人的思维方式。你如果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其实它并不可怕。如果你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它,并引发了自己对这件事情不好的猜想,那它对于你永远都是恐怖和恐惧的。
如果你想战胜恐惧,那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它,然后克服它。
2.改变思维方式,从而战胜恐惧
去年基金形势大好,很多人看到别人一天收益能赚两三千也纷纷加入了进来,谁料在买后两三天就出现了小幅度的下跌,看到刚投进去的钱一下子损失了好几百,都心疼不已。他们不断地抱怨说:“基金根本就不挣钱呀,我怎么放进去它就下跌了?”。而对于一些投资行业的大佬来说,下跌意味着又可以买进了,是加仓的好时机。
对于同一件事情,对于一些行业人士来说,是一件好事。而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它确实一件坏事。这件事会让他们焦虑和抑郁。这就是考虑事情时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如果这些新手曾经了解过一些基金理财的知识,他们有着跟行业人士一样的认知,他们此时的心情一定是高兴万分,而不是恐惧。
所以,考虑一件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我们就会远离恐惧,从而做出我们认为正确的抉择。
到底是什么让我直面恐惧了呢?
——非常简单,是改变了与以往不同的思维。
既然提到了转变思维方式,是我们战胜恐惧的关键。那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改变思维的方式,包括:将自己置身于别无选择的境地;清理假设;自我反省;改变专注点等等很多种方式。
而将自己置身于别无选择的境地以及清理假设这两种方式是我认为能帮助自己迅速战胜恐惧的最佳方式。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在身无分文,居无定所的情况下,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竞聘成功,得到证券交易所的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故事曾经感染了很多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自己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他顾不上自己狼狈的形象,顾不上别人是否会嘲笑他的问题,从而能够放开去努力争取这样一次绝佳的机会。有句古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印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想克服恐惧,将一件事情做成,就是要断绝自己的后路,将这件事看成是最重要的唯一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对于这件事情的各种顾虑与恐惧才能统统被击退,我们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
除了将自己置身于别无选择的境地职位,而清理假设的方法也是在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击退恐惧的好方法。
以下是书中写到的具体方法:
写出或大声说出你的“假设”恐惧或局限,例如:
假设我不够好怎么办?
假设我失败怎么办?
假设我出丑,令人大笑,然后我感到非常尴尬或丢脸怎么办?
假设我资金不足怎么办?
假设人们觉得我另类、愚蠢、疯狂……怎么办?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恐惧与焦虑统统说出来,我们会发现任何最坏的结果其实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那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那么恐惧,我们也会欣然去接受它。
其实不管我们想创业也好,想写作也罢,或者是做任何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其实当我们将这些不好的假设全部考虑一遍,只要它不会威胁到我们个人的生命,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其实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事情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我从中总结了一下,要想战胜恐惧,有两种战术,一种是让自己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可以直接忽略掉恐惧。另一种就是清理假设,让自己直面恐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3.做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面对一个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英雄的影子。我们的主人公不管面对多么艰难的任务,多么强大的对手,但是他始终会突破自己的局限,去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是一个英雄的本色与特质。
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坚信不疑。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来自于“相信”的力量。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事,只要你全心全意思考并相信,宇宙给你的回答将是“Yes”。
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很多人也会将这种力量称之为“吸引力法则”。而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也对吸引力法则做了合理的解释:因为你的思想、情感都带着一定的能量振动,所以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事、物。
而吸引力法则给我们的一个提醒就是如果你想周围都充满正能量,那自己要做的就是先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如果你想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可以一切顺利,那你就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定会成功。
我当时大学学的是工科,而毕业三年后顺利成为了一名人力资源相关从业者。就是因为我可以跨越专业限制,跨越经验不足的限制,靠着对于这个职业的喜欢,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目标的。
做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敢于跳出那些束缚自己条条框框,你才能离你的理想靠得越来越近。
从《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这本书中我们会获得一种勇于战胜恐惧的力量。只有我们真正认识了恐惧,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击败它,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无所畏惧的人。舒适的人生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而只有无所畏惧的人生,我们才会看到人生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