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杰
办好农村事、实现乡村兴,关键在党建引领。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以党建为魂、能力为本、发展为要,写好基层党建与农业产业发展融合文章,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作为组织部门,要围绕发展抓党建,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实现党建与农业经济互促共进。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构建产业发展“红色引擎”。健全组织体系。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如党建共同体、产业党委、企业党支部),覆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党支部+产业链”模式。在生产线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推动党组织嵌入产业关键环节。党建引领规划。坚持开门问策,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共商产业规划,确保发展方向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将“一主四特”产业发展成效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激励党组织持续增强工作积极性。
二是激活人才队伍,培育产业发展“主力军”。党员示范带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支持党员领办合作社、创办示范基地,推广“党员示范田”“党员技术岗”。开展“党员联户帮带”活动,每名党员结对帮扶农户,传授技术、解决销路。引育专业人才。联合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建立“党建+产学研”平台,引进专家团队指导技术攻关;依托县乡党校、线上学习平台开设“田间课堂”,培育本土“土专家”“田秀才”。
三是创新机制融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资源整合机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乡镇,在集体经济项目谋划实施中注重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向“一主四特”产业倾斜,通过党建共同体、村集体经济“帮帮团”等载体整合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浙江安吉组建“白茶产业党建联盟”,通过跨村联建党组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品牌和销售,带动全县茶农增收)。推动“党建+金融”模式,协调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等方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将产业收益反哺乡村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四是打造党建品牌,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化运营。依托本地特色产品优势,打造“党建+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党员直播带货、电商助农拓宽销路。举办村集体经济产品推介会,联合文旅部门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智慧化支撑。探索建设“数字党建云平台”,整合产业数据、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源,通过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精准产销对接服务。
五是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政策协同。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定期会商,解决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问题。优化服务流程,在产业项目审批、惠农政策落实中提供“一站式”服务。风险防控。成立党员领衔的产业风险研判小组,通过保险补贴、技术兜底等方式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
党建工作不仅是思想引领的“指南针”,更可以是活力四射的“万花筒”!通过党建与农业特色产业的深度绑定,既能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又能让党旗在田间地头、产业链上、群众心里“舞”出精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的多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