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回乡,又见识到乡下房前空地(陕西话“院坝”、“场场”)的魅力。这路边小小的空地上,短短半小时,陆陆续续便有7、8位乡里长辈顺路进来,喝茶、聊天、追忆(陕西话“谝沫沫/谝闲传”),抖出那些尘封的纽带。
(图自百度)
这个空地是主家与乡党相会的开放空间,是私人与公共的交界。尽管这块儿空地是有归属的,但来往的人有很大的自由进入或退出,没有冒犯他人私人空间的局促感、不安感。
儿时游戏、农时生产、闲时休憩、婚庆宴席、逝去时被吊唁也都在这块儿场地上发生——即所谓养生送死之所。
(院坝 丧席)
(院坝晒粮)
但这种空间在规整的、公私分明的城市住宅方式中被切除了。
在住宅楼下的步道、小花园、儿童小公园等区域中为老一辈人所维系的交往空间是它的残留。而年轻人所熟悉的咖啡馆、酒吧等空间中的交往,往往是与过分熟悉(密友)与陌生(偶遇的陌生人)之间的二分,两者(过分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广袤地带在过往的城市规划中一直被忽视,或者说为愈发精致、舒适的私人空间所取代。
而承载公共庆典/祭祀的场地也不再是愈发狭窄、封闭的私家住宅,而是通过租用——这种租用意味着急剧的流动,对于个体而言,则意味着一种作为城市租客的、作为现代生活的流浪者的生活。
我无法去评判乡村还是城市的生活更好,它们代表不同的生活取向。
但过年时在乡下,难得伸展、难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