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颗心安静地睡去,谁又是下一个“与永恒拔河”的诗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两天,朋友圈里最为关注的,无疑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了。人们在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老先生的哀悼思念之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对余光中的最初印象,自然是源于20世纪后期,那首最著名的《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图片发自简书App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旧居写下《乡愁》。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

       余先生几次逃亡,数次离乡,一如他自己称作的“蒲公英的岁月”。诗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独,被他一人占尽。

       他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贯穿时空,延展开来,却在当代无处落脚。

        他一生思考着生命的始终,明知宿命般的结局,却依然要与永恒拔河。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比《乡愁》更早的,就是《当我死时》。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这首诗。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

      “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

        几年前,余光中在上海如此幽默着自己与人生。如今,诗人远去,惟余诗心与诗作长存。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告诉我们:

       中文就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国文化要靠中文来传承,没有了中文,中国文化就很难保存下来,很难流传开去。

      中国文化是个很大的圆,那么这个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圆就能画多大。

      中文写作能好到什么程度,中国文化就能好到什么程度;中文能走多远,中国文化就能传播到多远!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7.12.15于山西运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