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处于“口欲期”这一阶段。对于“口欲期”这一概念,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这也不关本文主旨,这里只说一下这一阶段人的表现特点:①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为核心,不能接受不同,即,我的判断和意愿必须坚持下去。②精神上不能完全独立,必须有所寄托,必须找个共生关系的对象。
对于第一点:必须遵从我的判断和意愿,中国父母尤其严重。他们大部分都不懂该如何爱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的本意,只要你不听我的,我就伤心,我就难过,而从来不会去思考这样做正确与否。大到考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小到每餐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这些他都要一一过问,都要控制。即使将来孩子成家了,这种控制依然持续着。
和谐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应该是第一位的,孩子排后。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之间是否恩爱和谐,关系到家庭是否和睦,关系到孩子是否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现在大部分家庭的重心却放在孩子身上,亲子关系排在了第一位,孩子成了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之前有朋友问我:“你怎么还不要孩子,要了孩子你们夫妻关系就稳定了,如果没有孩子,当两个人吵架吵出火了,一个激动没准就离婚了,如果有孩子,就会考虑孩子,一般就轻易不会离婚了”。
我认为这种观念很不健康,靠孩子来绑架婚姻,这太符合国人心理了。因为大部分国人,对婚姻的根本追求就是“稳定”,而不是把情感作为第一要素。很多人选择结婚对象时,也是把“安全感”和“稳定”放到第一位。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婚后,过了激情期的妻子是焦躁的,丈夫是逃离的。甚至于有的家庭丈夫是缺席的,缺席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丈夫长期不在家,一种是虽然常在家,但是回避家庭,拒绝和妻子、孩子高质量的沟通。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没有孩子的妻子,加大力度抓紧丈夫,而丈夫小时候被母亲抓的太紧了,所以本能的抗拒。而有孩子的妻子则更加抓紧孩子。妻子的紧抓,又是在造就另一个丈夫。同时别忘了,此时的丈夫上面还有一个母亲在紧盯着呢,她也要紧紧的抓住自己的儿子。因为“口欲期”的人还有第二个特点,那就是精神不能完全独立,必须找个寄托。对于母亲来说,儿媳从本质上讲是个“介入者”,介入了她和儿子之间。即使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种隐性的心理特点,但这一特点确实不可争议的存在着。这一特点如果再遇见一个重男轻女严重的家庭,就更热闹了,会碰撞出更加激烈的化学反应。这里就不详细分析解释了。
由于上面的原因,所以母亲是必须要介入儿子家庭的,因为精神不能独立,需要寄托。又因为有必须得遵从我的意愿的属性,所以必须什么都听我的。所以婆媳之间避免不了要产生大战。而妻子将来熬成了婆,也会依然如此,这是个轮回。
健康的家庭应把夫妻关系放到第一位,并且拥有深厚的感情。亲子关系放到第二位,并且祝福孩子走向自由和独立。但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家庭都在做着阻止孩子走向自由和独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