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网上还是现实,经常会有人感叹读书无用。他们觉得花了那么多时间来读书,到最后并没有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读书人一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清贫,没什么欲望,当然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能是失败者,没能通过读书赚到钱。
我其实之前也经常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总觉得我已经那么努力的看书了,基本上每周都会看一本书,早上抵抗着寒冷早起看书,平时有空也会拿着纸质书或者电纸书来阅读。别人玩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我基本上都拿来看书了。但现实却是自己工作并没有什么进步,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因看书得到改善。除了每天发发朋友圈,让周围的人感觉我在读书,我是一个上进的人以外,读书似乎确实没有产生太多的用处。那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在深入学习和思考过后,我突然发现,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没有正确的读书;不是读书不能产生价值,而是我一直在消费性阅读,没有进行生产性阅读。
什么是消费性阅读和生产性阅读呢?
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一台工厂的生产工具,书籍就是我们的原材料。我们以往看书的模式就是一直在不停地输入各种原料,机器虽然一直在运转,但是在后端却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就算偶尔有东西出来,也是一些碎片化的零件,没有太大的价值。
所谓消费性阅读,就是阅读后不能生产出完整产品的阅读。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这家工厂的老板,有一台机器一直在吃原材料,还没有东西生产出来,你估计很快就会把这台机器淘汰了。
所谓生产性阅读,就是输入一些信息,能够通过你自己这台机器,生产出体系化的产品,这种产品能够拿去售卖,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能够产生额外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一般是如何读书的呢?以我来举例,我现在读书的方式是,拿到一本书,会先看看封面、目录和序言,整体了解下;然后会把一本书看两遍,第一遍是花半个小时左右把一本书快速翻一遍;第二遍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重点花时间细读。对于读的过程中有感悟的句子,我会进行勾画,特别有感触的内容,我还会按照“见感思行”模版写笔记,写完以后,我还会刻意地把写的感想感悟分享到朋友圈、知乎、简书等平台上。
看了我的读书流程,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我看书其实还算是比较认真的,既会看也会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也一度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自己感动自己,认为自己太努力上进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家工厂的话,我之前的阅读其实仅仅是在消费,几乎没有产品产出。就算偶尔生产出来的一些感悟笔记,也算不上完整的产品,只是一些边角余料。这样的阅读效果自然没什么价值。想通过这样的阅读来赚钱,改变自己的生活,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产生更大价值,让读书变得有用呢?
答案其实之前也说过了,就是要进行生产型阅读。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读书,还是看视频,重要的不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是要放在输出上,而且最好是体系化的输出。
首先,我们可以在读书之前,就提前给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输出途径。比如读书时的笔记,可以想好每天要发布到哪些平台,最好是找那种发布的文章可以直接通过阅读量产生收益的平台,比如头条号、百家号等。我们可以持续写同一主题的内容,有了承接的平台,我们就会有每天写作输出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整合我们的输出内容为产品。这一步才是读书创造价值的关键,如果第一步生产出来的是零件,那么到这一步,我们需要把一堆同类型的零件组装成不同的产品。只有产品才能形成价值,零件再多也没有人会花钱购买。
有哪些我们可以组合的读书产品呢?一种是领读或共读营,把自己输出的零碎内容按照讲解类模版进行修改,写成文章,发布到微信群内,带领群内的学员一章一章的把书的内容读懂读透。
另一种是制作读书PPT,把文字型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有了PPT以后,我们可以制作读书类的课程,把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材料都组装到一起,形成音频、或视频课程。别人购买课程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售卖课程获取收益。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行付费连载,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上都有付费连载的专栏,你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整合到一起,能够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问题,那你的连载产品就有人会愿意购买,这也是一种产品形式。
最后,如果你还有很多零散的输出内容,我们可以把他排成短视频,或者直接图文,发布到各个自媒体平台引流,当你有了一定粉丝以后,就可以通过卖书,挂其他商品产生收益。
总结一下,想要破除读书无用论,我们需要从消费性阅读转变为生产性阅读,阅读的重点不是读而是读后的产出。你的这个产出越成体系,越聚焦,你能组装出的产品价值越高。只有当我们读书后进行生产,形成共读营、读书课程、专栏、短视频等产品以后,我们读过的书才会真正产生实际的价值。这个时候,自然也就破除了读书无用,读书无法致富,读书无法改变命运的观念。
知道无用,贵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