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理想的教育中,‘规训’应该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从教育的节奏来看自由与规训的主题,教育的初始阶段和终结阶段,我们应以自由为基调;而在教育的中间阶段,我们应以规训为基调,辅以自由作为搭配。”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多年担任班主任,班级管理规训制定往往群策群力,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共商共议,一个月内完成并督促学生以此为标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规训和学校规训从此成为班级管理的“尚方宝剑”,简单、干脆、利落。但这个规训往往在短暂的效用后就会被反复打破,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可爱、可怜”,又“可恨”,他们成为规训之外的特殊存在。
你照搬教条,几乎等同把他们送到教育反面,催生他们心中逆反情绪。
你坐视不管,他们越发肆无忌惮,渐渐成为班级一霸或几霸,学生敢怒不敢言。
你规则为硬,规劝为软,软硬兼施。他们对你敬畏有加,收敛很多,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原形毕露。
制定规则这些孩子参与了,执行的时候他们也无异议,但为何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呢?
是他们天性恶劣吗?绝非如此!
是他们故意为之吗?绝非如此!
那问题在哪儿呢?
怀特海“自由与规训的节奏”论点击中了我,他以完美的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但我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落实。
我带着满腔的疑惑在朋友圈抛出问题。有幸得到王菊芬主任、王艳芳老师的指点,给我最多启发是“了不起的班主任郭力众老师”。
郭老师学富五车,理论扎实,实践丰富,上次研讨他的案例《班级管理中的“简化”与“乌托邦”》就像一道霹雳击中了我,困扰心田的诸多问题豁然开朗,在我心中他超级无敌了不起,所以微信备注就是“了不起的郭力众老师”。
我晚上11点05分抛出疑问,郭立众老师晚上11点13分开始接手我这个迷糊后进生的迷糊问题,持续交流至晚上十二点,这种提携后生的耐烦精神让人不由自主的亲近之外还生发更多敬意!我和郭立众老师网络一线牵,不曾谋面,他如此赤忱之点拨引导,平常对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可见一斑。
有能力加持,有品质垫底,做郭老师的学生想不优秀都难!我上度娘一查,果然,郭老师带班升学率百分之百!
郭老师说:“规训如果来自于学生内心自发的需要,就可以是自由的。”
也就是说当规训是每个学生内心真实的迫切的需求,学生才能感受到自由,这些规训才是有效的。而我们平时的军训等要求,很多是外在于学生的,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意志和真实。
交流到此处,我心中的疑惑又萌发了:集体因为个人而存在,每个人内心对自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特殊孩子的思维方式和需求点和大部分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初始阶段强调自由的浪漫会不会影响到后期管理规训的精准?人是目的,每个学生都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中心,那我们能不能依据大多数人的需求制定规训,压抑少数人的需求?
郭老师回复了一段极有哲理意味的话语:“集体与个人,是有区分的。这就涉及到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人类,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下意识运行状态,就像一台机器,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处于沉睡之中。而人只有在运用自我意识能力时,才处于人的层次,自由的层次。”
我的学术背景极为狭隘浅薄,半懂不懂。郭老师不厌其烦,继续阐释:“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纪律方面的迟到、早退、早恋、手机、旷宿上网等;如学业方面的学习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甚至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意志力不强等;而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这一成长性问题,又是管理中的最难点,绝大部分班主任对此束手无策。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内在意识没有觉醒,不明确自己的身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遵循眼下的快乐,迷失于现实之中。”
也就说学生的种种劣迹只不过是固有行为习惯的推动,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故浑浑噩噩,不知终日。
对这类学生,规训毫无意义,除非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未曾觉察到的、甚至沉睡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意识范围、引导学生在愿景、人生使命和精神层次上的成长,引发学生对人生目的,自我以及自己所属的更大的系统产生最大化的理解和觉知。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背景和体验来支持学生,让学生明确知道“摸摸初心,最初的我什么样?”,“现在的我什么样?为什么?””如果要走向心中的优秀镜像,我需要怎么做?”
世界上最无能的就是说教。郭老师明确指出:在唤醒过程中,教师要用私人订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生提供背景和体验来支持学生,引导学生跳出目前身陷其中的学习生活模式,打破旧的习惯,清理旧图式,建立新图式,超越以往的矛盾和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私人订制“的目的并未为了搞特殊,而是以此为手段让“定制”的个体或少数人回归到正常的班级管理轨道之中,最终达到整体管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实际行动中,众多班主任,包括我在内,我们对“私人订制”的理解往往是“守护者”“引领者”和“教练”,这些角色着重关注的是环境、行为和外在能力,而我们往往忽视的是“导师”和“唤醒者”,这两个角色对班主任提出更高、更严、更专业的要求,作为“导师”和“唤醒者”,更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的是“信念”与“身份”,唤醒学生“沉睡”那部分的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本质上是又价值的和可接受的,他们可以在规训之轨道内在任何方向自由拓展。
学生身上存在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能力创造未来。
就像是世界上有丑陋存在,并不意味着不能同时产生美丽。
学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产生行动并产生奇迹。
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时时叩问自己:把自己的能量放在哪里——是引导学生将自己投身到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中来,还是迷失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