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偶像的黄昏》一书,整体读下来,感觉颇为晦涩难懂,倘若对西方哲学家们及其观点不熟,便难以沉浸进去,更遑论深刻了解其观点了,不过此书的某一些论述仍精辟绝伦,一针见血地将当时作者所看到的现象高度凝练的写了出来。浓浓的批判意味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此书篇幅短小,从个人感受来说,最喜欢第一个章节“偶像的黄昏”和第四章节“作为反自然的道德”。
无论团体还是个体,都需要一个对手的存在,拥有一个对手,就等于拥有了不竭的斗志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几乎每个政党都明白,为了保存自己,反对党应当有相当力量;这一点适用于大政治。特别是一个新的创造物,譬如说新的国家,需要敌人甚于需要朋友:在对立中它才感到自己是必要的,在对立中它才成为必要的……我们对待“内心的敌人”并无不同,在这里我们也使敌意升华,在这里我们也领悟其价值。”千年前的孟子也曾发出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圣音,一个充满竞争力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正如尼采在书中所说:“一个人只有充满矛盾才会多产;只有灵魂不疲沓,不贪图安逸,才能永保青春。”
“知足常乐”这个词,需要在特定情景下去分析,所谓的知足常乐放在青年人身上是很没有出息的一句话,将所谓的满足或节制当作自己不思进取的幌子的人大有人在,心灵鸡汤从来不会教授你方法论,只会给你一些自欺欺人的洗脑话语。关于这点,尼采用“灵魂的宁静”一词很好地进行了阐述。“没有什么比从前那种但求“灵魂宁静”的愿望,那种基督徒式的愿望与我们更加格格不入的了;没有什么比道德的母牛和良心安宁的肥腻福气更不叫我们眼红的了。谁放弃战斗,他就是放弃了伟大的生活……在许多场合,“灵魂的宁静”无疑只是一种误解,——是不会诚实地给自己命名的别的东西。不绕弯子、不带偏见地说,有这样一些情形,譬如说,“灵魂宁静”可以是一种丰盈的动物性向道德(或宗教)领域的温柔发泄。也可以是疲惫的开始,是傍晚、形形色色的傍晚投下的第一道阴影。也可以是空气湿润、南风和煦的标记。也可以是不自觉地为消化良好而心怀感谢(有时美其名日“博爱”)。也可以是病愈者的沉静,他重新品味万物,心怀期待……也可以是跟随在我们占支配地位的激情的一次强烈满足之后出现的状态,一次罕有的饱足的舒适感。也可以是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嗜欲、我们的罪恶的衰老。也可以是懒惰在虚荣心引诱下披上道德的装饰。也可以是在一种模糊状态的长期紧张和折磨之后,出现的一种明确状态,哪怕是可怕的明确状态,也可以是行动、创造、劳作、意愿之成熟和熟练的表现,是平静的呼吸,是已经达到的“意志的自由”尼采列举了很多种灵魂宁静的情景,其中“也可以是懒惰在虚荣心引诱下披上道德的装饰。”多么形象地道出了那些不愿努力却总找各种借口,美其名曰知足常乐的群体的妥协心态!
“作为反自然的道德”这一章节的核心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说,我们认为规定的“道德”这一概念是与生命本能相违背的,其实质是社会运作的产物。“用公式来表达,不妨说:迄今用来使人类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归根到底都是不道德的。”这样来看,我很支持人性本恶这一论点了。
此外,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也很精辟,虽很零碎,但不失理。“‘高等教育’和无数——两者从一开始就是彼此矛盾的。一切高等教育仅仅属于例外者,一个人必须是特许的,才有权享有如此高级的特权。一切伟大事物、一切美丽事物从来不是公共财产:什么造成了德国文化的衰落?“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普及的”、通俗化的教育之民主主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人数多了起来,学生的培养质量自然会下降,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和条件,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过分依赖环境的支持。同时,作者对个体的学习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概括为三个学习:学习看 、学习想、学习说和写。学习看,就是使眼睛习惯于宁静、忍耐、让事物靠近自己;学习不急于作判断,从各个角度观察把握个别事例。对一个刺激不立刻作出反应。学习看,按照作者的理解,是一种接近于非哲学术语称之为坚强意志的东西,其本质的东西恰好不是“愿意”、而是能够作出决定。一切非精神性、一切鄙俗性都基于无能抵抗一种刺激——他势必作出反应,他顺从每个冲动。在许多场合,这样一种“势必”已经是病态和衰落,是枯竭的征兆。学习看自己喜欢的,而不是面面都要看,易使自己陷入琐碎的泥淖中。学会想,是指要学会思考,思考是一门技术,需要训练。正如书中所说:“人们阅读德国书籍,不再依稀记起思考需要一种技术,一种教程,一种获得技巧的意志,——不再依稀记起要学会思考就象要学会跳舞一样,思考是一种舞蹈……在德国人中,谁还体验得到精神的轻捷的足带给全身肌肉的那种微妙的颤栗!——神态的僵硬呆板,动作的笨拙,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特征,以致在国外人们完全把这看作德国人的天性。德国人没有触摸细微差别的手指……德国人也赡养了他们的哲学家,尤其是那个史无前例的畸形的概念残疾人,伟大的康德,这一点丝毫也不能表明德国人的优雅。——因为不能从高贵的教育中排除各种形式的舞蹈,用足、概念、文字跳舞的才能;是否还要我来说,一个人也必须能够用笔跳舞,一个人必须学习写?——可是在这方面,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我恐怕完全是一个谜。”
最后,说下我的感受,个人觉得都这些哲学名著,或者其他学术名著,书中肯定有些抽象的概念晦涩难懂,难以理解,所以抽象的概念需要自身的体验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意蕴和精妙之处。就像我读的另一本书——《童年的秘密》里面所阐发的一个观点:间接经验对于个体认知世界的作用远大于直接经验,但在读万卷书的同时,需要学会思考,将个体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前人的经验相印证,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