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与《断舍离》并称为姊妹篇,都是在强调幸福并非拥有更多物质,相反,精简可以让人过得更舒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呈边际效益递减趋势。也就是说,我已经拥有了一台彩电,再买一台新的更高档的彩电也不能给我带来加倍的幸福感。
书中有几个观念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双城生活,不一定固定呆在办公室里工作,工作时间地点其实可以更自由。只要你工作效率更高,你可以尝试换一种工作方式。可以尝试复业,就像一个公司不仅仅只有一个客户那样,一个人也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复业,这并非是为了赚取零花钱而出卖自己的零碎时间,而是一种工作形式。工作可以成为兴趣,但不要一开始就轻易把兴趣当成谋生的手段,因为当达不到预期时,会容易失望。
书中对比了日本与欧美生活方式的差异,我觉得中国跟日本在很多观念上还是很类似。日本20世纪80年代遭遇经济泡沫,很多人都在借债或借贷,买了很多崭新但不一定是必须的东西。我开始能理解为什么断舍离在当今的日本变得如此流行,我相信在中国也会经历这样的趋势。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变得更物质主义,攀比,浮躁,想快速致富,炒房,抢购,丧失理性。我在WH体会很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WH的车非常多,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车无法发挥它真正价值。无论走到哪里,都停满了车,连大马路上也停放了一排车,小区的双车道变成了单车道,能看到的空地也被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挤占。每家每户,不管需不需要,都想着要拥有至少一辆轿车,似乎这是身份的象征。其实WH的交通非常发达,地铁四通八达,除了公交,还有BRT,有轨电车。共享单车、电动车随处可见,的士也非常多。我家先生就一直想买一辆轿车,但没有买成。一是因为积蓄不够充足,更多的是觉得买车带来的正效益远远低于我们要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不划算。我们选择了最适合在WH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电动车,环保且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上下班高峰期跑得比其他四轮车都要快。
第二点是房价。在WH房价涨得疯狂,新旧房倒挂的时期,我们果断选择租房。付不起高额房价是一方面,另外在当下时期,租房反而让我们享受更高的幸福度。我们可以花两三千人民币租用一套两居室或三居室的房子,按着自己喜欢的样式来布置:房子打扫干净,养几盆新鲜绿植,插几束干花,把窗帘和沙发布换成喜欢的色系。因为之前是房东自己住的,装修质量非常好,设计风格也很适合居家,我们打理起来很方便。相对来说,买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新房,首付至少得40万,装修再花20万,每个月还房贷也要超过3000元,如此陷在房奴的状态中至少也得二三十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不仅掏空了所有积蓄,还不能轻易生病换工作,并且时常背负债务的压力。
我非常赞同本田直之的一些观点,幸福是自己想买的东西能买得起,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去做。我们可以选择想做的和想拥有的,尽量减少“应该”做的事和拥有的物质。
我觉得,幸福的人内心应该是有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