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掌柜说历史》~转载
最近比较困惑。很多计划也都无法按照预想执行,所以,出现了播出的停顿。
《司马迁传》已经确定无法播出,以后再说吧。停顿,也只有停一停。
讲一些,小事情吧。
这几天,国庆过节,就在北京周边,外加上张家口,张北,掌柜小助手原话是,考察青砖。那就说说青砖。
青砖是中国的骄傲,以青砖为雕刻材料的北京砖雕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
甚至,北京就是用青砖建造的。青砖就是灰砖。
北京的四合院是用青砖、青瓦建造的;北京的城墙用的是青砖;大家来北京旅游,你细看,故宫红墙的里面也是青砖,太和殿的广场地上铺的是青砖,支撑金瓦的还是青砖,整个故宫红墙碧瓦,但是底下都是青砖。甚至,长城,北京这一段也是青砖的居多(有些段是是石头的)。
一句话,青砖堆起了北京。北京的神韵,就是青砖。
青砖和红砖,这曾经是中国人的一个选择,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价值取向。
砖是黏土用火烧出来的。黏土中含有铁,所以,一般黏土是红褐色的。铁元素在1000度高温,并且有充分氧气的条件下,是会氧化成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是暗红色。所以,一般在开口窑,就是没有顶的窑里烧出来的砖是红砖。这种窑结构简单,砖的产量大。但是这种砖质量不好,脆。中国人曾经对质量有特殊的偏好,红砖我们曾经看不上,认为,那是二等砖。我们选择了青砖。
同样是铁元素,在缺氧的情况下,铁元素会成为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所以,一般密闭窑,有顶的窑,这种窑里氧气少,烧出来的砖就是青砖。青砖相比于红砖,产量要低很多,因为青砖的窑都是有顶的,而这种穹顶是不能建造的很大的。所以,青砖比红砖产量低,成本也高,但是,青砖比红砖更结实,密度更大。
古人是选择了青砖。
对质量的偏好,让北京成为一座青砖的城市,记住,这个选择代表了中国人曾经的价值取向。
故宫的地砖都是青砖,你看,还记得吗?青砖会越踩越亮,你看屋里人常走的地方都是黑亮黑亮的,似乎反光,很多人说,那是桐油浸泡的结果,其实跟大家说,不是这样。青砖不需要桐油浸泡,也会是这个样子。青砖的密度非常大,我们小时候的门口的墙,也都会有一段,因为经常手摸而油亮油亮的,这是青砖的特性。手摸的地方,会带有一种包浆,黑亮黑亮的。青砖有时候跟石头很相似。
青砖,是中国独有的。西方人也用砖,但是一般都是红砖。你比如,英国的很多建筑就是红砖的,那种暗红色;俄罗斯的红场,也是红砖的;还有一些法国的城堡,瑞士的小镇,都是红砖建造的,然后配合白色的基线。
青砖,曾经是中国的骄傲,它代表一种世界领先的技术,也代表了中国人曾经的对质量的追求。我们曾经是一个只用最好的东西的有品位的民族。红砖,这种二流建材,我们是看不上的。
你看吧,各种1800年以前的官方建筑,绝没有用红砖建的,玩不起就别玩,丢不起那个人。
但是,到了1800年以后,西方的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冲击。红砖跟着鬼子带来的机械,开始进入中国。
红砖一个特点是特别适合机械化生产。他的窑是开放的,一台制砖机,胜过几百个工人。而且,机械化生产以后的红砖,砖的紧密程度因为机器的压实力量远远大于人工,实际上,这个时候机械化生产出的红砖的质量和青砖不相上下了。但是,红砖的产量可是青砖的几千倍。
从洋务运动开始,一直到解放前,中国才出现了一大批红砖建筑。一般都是很西化的。北京东交民巷,上海的大教堂,还有很多这种用红砖的。
中国人那个时候就牛不起来了。以前的那种建立在骄傲基础上的对质量的追求,变成一种固执。于是,从因为质量好而喜欢青砖,变成因为青砖是一种传统,而刻意喜欢青砖,质量不重要,传统才是最关键的,甚至,就算是造假也要用青砖。
这就是青砖二代,一种在解放前就出现的改良青砖。
大家有时候要是走过工地,北京现在有很多这种拆迁的老房子被拆掉。经常能看到这种青砖。老砖是什么样子,老砖像石头,几乎没有什么砂眼,但是这种改良的青砖,不但非常脆,用手都能掰下来,而且里面全是砂眼。
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是青砖,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这种青砖是用红砖的生产设备生产的。但是为了用红砖设备烧出青砖,我们用了点儿特殊方法,就是在砖的烧制过程中,浇水,认为的降低温度。这样,就烧出了青砖二代,颜色虽然还是青灰色,但是,质量已经算是垃圾级别的了。
就是,已经没有玩儿青砖的实力了,但是为了面子,就是造假也要维持那个样子。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砖。
大家现在看到的红砖,我们现在常见的红砖,是出现在1956年以后。这是一个新的工艺,就是向黏土中加入大量的煤渣或者矿渣。现在的砖,很少有全是黏土的了,都是掺很多其他东西在里面,然后烧制。结果,砖的质量进一步下降。用这种红砖铺地,你永远扫不净,还别使劲扫,天天使劲扫,扫出一条沟。
现在的红砖,其实质量更差,以前加入的还是粉状的,现在有块状物质都往里加,经常我看到砖上会有跟疤痕一样的几厘米的黑块儿。这加入的可能就是建筑垃圾了。
前天,掌柜去了一个叫镇边城的小镇,这里是北京昌平、延庆、门头沟三县交界的地方,是古时候北京一个由守卫长城的人自然形成的镇店,非常有意思的。大体上还保持着古代这种军事要塞式的民居的特色,你比如,他的街道都是死胡同。但是院子里是相通的。这个结构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所谓八卦阵,其实就是为了巷战。
一开始掌柜非常兴奋,因为远远看去,我的第一感觉这段城墙是老的,因为没有反碱。什么叫反碱,就是青砖实际上是透水的,而且,北方主要都是盐碱地,所以土里都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随着渗入砖里的雨水,这些碱性物质会被带到砖的表面,等水干了,这些碱性物质会成为一圈圈,甚至是一片片白色的霜。所以,有些现在新修的古建筑,你看他的墙,都是花的,这就叫反碱。
为什么古时候的墙不出现反碱,现在人修的就出现反碱呢?因为,古时候制砖是有国家标准的。一般城墙用的条砖的土,要晾晒九年,一般建筑民居用的砖要晾晒四年,这期间,要不断的翻动这些土,让他们被雨水淋湿,带走里面的碱性物质,用这样的土制砖,自然就没有反碱。
所以,当掌柜远远看到这段城墙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没有看到反碱,至少,这段城墙是用老砖重建的。但是走近一看,这是一种新的制砖工艺了,我觉得就是水泥的,只是颜色是青灰色的,但是和老砖真的没有一点儿相似。
干什么事情,我觉得,诚意最重要。修复古建,真的是一个讲诚意的事情。
北京最近做出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就是清退南城。不拆了,是有计划的把住在南城大杂院里的住户搬走,然后逐渐恢复南城的以前几千家会馆的样子。
掌柜走过几条这样的新街道了,真的不喜欢,为什么,因为没有诚意,建材就不是老建材,修出来的东西一看就四不像,砖雕是北京申遗的项目,但是在这些胡同里哪里看得到,巴掌大的一块也算砖雕吗?北京的砖雕以前是一面墙。你说就这个水泥砖的墙,一抠就掉渣儿,能雕吗?
修缮古迹,诚意不够,就是修复了,也失去了魂魄。急功近利,蒙人的,为了旅游而修,那不是修缮,其实是一种更大的破坏。
.......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这几回,我们都说说中国文化。真的,我觉得,现在是回过头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了,我们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落后,我们的改变也并不是所有的方向都代表先进。
有些丢掉的,似乎是宝。就如同这块青砖,你说,我们丢掉的是先进还是落后呢?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说说真正的中国古代教育。国学,真的是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