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这个片是因为它想要尝试向我们讲述的道理。
从一开始就是你走向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也因此走向你,其他的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你无法深陷其中又跳脱出来做出别的选择。他人门前阳光下摇曳多姿的玫瑰花园里不可能藏有使你幸福的秘诀。当困惑迷茫像阴影一样笼罩你的时候,看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够了。
这是一部静下心来看的电影,介于商业片与文艺电影的灰色地带,剧情不温不火,但却意味深长。贾森·雷特曼会拍这样一部电影,必定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戳中内心。影片一直弥漫着萧条沮丧和遗憾,荒诞压抑而又忧伤,对于一个不再年轻却还没老到不在意年纪的女人来说,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里的确适合她早过了美貌的巅峰却还不甘心向岁月告饶的状态。“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是身在现代城市中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被影片打动的人,大多感同身受。只是,多数人都会将这些质疑和不甘心释怀排解,而片中的主角却比我们更有勇气,她用行动去争取和挽回。
Mavis是悲剧的,无论是她的处境,还是她的行为;但却是动人的,因为她的勇气,和天真。片名《Young Adult》的含义不仅仅是对少年时代的追思,更是对于“长大”的无奈。主人公让我想到堂吉诃德, 看似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傻子,实则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比现实中的我们都有勇气。
关于生活:“生命从来都是一条单行道。 生活从来没有章法可循。”
关于幸福“幸福,时隐时现,不在乡村,不在城市,不在离婚,也不在初恋,不在孩子,也不在独身。幸福,只是生命的影子 。当你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幸福, 答案也许很简单, 你在过去徘徊太久,忘了你还有出发的权利。”
这些哲理的话我们都听过,也都认同,但不代表,就不会再迷茫和痛苦。
Mavis一直没长大,她总需要别人来认可而自己内心的认可机制不健全的部分。她的成长环境没有给她任何机会让她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因为所有来自于外部的肯定早已经满足她虚荣心的需要。
她真正开始怀疑,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怀疑自己的理想,怀疑曾经一切对于生活昂贵的追求是否还有意义。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应该像她了解的大多数一样,成长为对于狂热躁动不再有追求而转去平静的接受生活的那类人,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像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样归顺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他当年遇到的我,是最好的那个我。”Mavis旧地重游的原因似乎是找寻初恋,找寻过去最好的自己,但实质上找寻的是真正的自己和未来人生的方向。电影宣传标语是“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没个人都会长大。”看到一半,我就猜到这是一个大女孩自我治愈的故事,但一直在猜导演如何实现Mavis的成长,次才会合理,且不说教。
而通过一系列的质疑,一定会有一个“精神导师之”来指点迷津,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扮演这一角色的是胖子的妹妹。结尾前的对话是微妙的,Mavis的成长是主动的,是她自己决定了生活的分析。她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看起来的美好,是的,他们可能幸福,可能不幸福,可能羡慕你,也可能鄙夷你,但是这些人的生活,这些人对你的态度都无法定义你自己。
Mavis说的那句Fuck Mercury是对所有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嘲笑她咒骂她的人做以回应,她已经长大了。她学会了自己肯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爱自己,面对着一辆破车说着“Life, here I come”的她其实已经不同了。她继续幼稚着就因为他没有归顺于生活的大多数。让我想到了《立春》里的王彩玲,一个是对生活妥协,一个是继续桀骜不驯。都是与现实对抗的女性,带着天真和执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体系,却同样让人心疼和不忍。但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愿不愿意,都要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