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霸言篇

本篇与上一篇所讲的内容有些相似,中心是指出作为一代霸主及其统治下的国家应该呈现的样子。并没有严谨的逻辑,而是零散、反复地论述一些原则:如必须有“道”,必须抓住时机,要布施恩德、获取民心,霸主要有权力、智慧和判断能力,要重视主观上的经营和治理,要保持权力的统一,要竞争谋略和权势等等。

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争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天下有事,则圣王利也。国危,则圣人知矣。夫先王所以王者,资邻国之举不当也。举而不当,此邻敌之所以得意也。

想起来之前在一个古装剧里看过的王霸之变哈哈,这里讲能富强本国称之为“霸”,能匡正天下诸侯称之为“王”。王者有其独见之明,有相同仁德的国家,他不去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控制,道同者相与谋。历来争夺天下的时候,王者常常是以威望推翻危乱的暴君。统治民众必须有道,建立王霸之业要等待时机,什么时机比较好呢?国内政治清明而邻国无道。一个国家的未来如何不仅取决于自身,也取决于邻国的情况,这好比自身的发展纵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同龄人或者与自己竞争的人也在努力。

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夫兵幸于权,权幸于地。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轻者马与玉,其所重者政与军。若失主不然,轻予人政,而重予人马;轻予人军,而重予人玉;重宫门之营,而轻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这一段讲了很多得天下所应该具备的德行,挑几个印象较深的予以回顾:圣明君主谦恭地礼贤下士而加以任用,平均分配禄食来吸引天下民众归顺;用天下的财物,为天下人谋利;要善于以物利人,用天下的财物为天下人谋利,惩奸除恶来归正天下人等等;英明君主最看轻的是骏马与宝玉,最看重的是政权与军队。

今天读到最后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职业选择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毅然决然的选择走进体制,有些人摇摆不定的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还没充分努力就选择了现实。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想清楚或者想过自己所做的选择未来会是什么样,刚毕业、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或更久,每个阶段可能是什么样,包括收入、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家庭等等,自己是否能够接受不同阶段的情况。其实还是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问心无愧最重要,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结果,要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