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工作群里收到“过冬快乐”的祝福,我才想起今天是冬至。老板通知四点下班,走出大楼,天色已晚,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气氛被烘托地很好,真的想吃饺子了。
常去的那家店,人满为患,但是店家很贴心,准备了很多份包好或煮好的饺子,只要付钱就可以直接拿走开吃了。进门处一口大锅,腾腾冒着热气,想了想,还是转身去了菜市场。
买了肉馅和饺子皮,坐在小窝的灯下,一个个捏起来,烧水慢慢煮着,半小时后,一大碗圆鼓鼓的饺子就做好了。一边吃着,一边看着电视。前些天出差,昨天早上5点起床赶回广州,行李还没收拾就得回到办公室开始工作,直到今天下午都没缓过神来,还好今天是冬至,这场小雨,这碗饺子,让我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在我的家乡,冬至其实并不隆重,我还是在大学的时候,才听来自北方的同学说,冬至要吃饺子。那时候,学校侧门有一家饺子店,水饺,煎饺,汤饺都有,但是每次点水饺或煎饺,老板都强烈建议换成汤饺,他家的汤用老母鸡熬制,老板显然对此感到非常骄傲,当然味道也确实很鲜美。肉馅饱满的饺子,盛进热气腾腾的鸡汤里,再撒上点葱花,紫菜碎和干虾米,确实非常适合冬天。
对于独自在外生活多年的我来说,包饺子是一种仪式。平常日子里,可以和同事朋友们胡吃海喝,也可以回家麻利地炒个菜或者煮个面,更多的时候,只是打包一份餐食,对着电视一边笑一边吃。唯有节日的时候,无论多累,我都想要动手包个饺子,总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也不辜负家乡父母的牵挂。
还记得前年冬天,我一个人在国外工作,每天在公司和公寓之间往返,对于当地的食物早已麻木,冬至那天,看到朋友晒出的饺子照片,经不住馋,动手包了一顿饺子。
由于当地没有现成的饺子皮,尽管没有和过面,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虽然做出来卖相不怎么样,但是味道却不错。也是这顿饺子,让我找回认真吃饭的感动,体味到一个人生活的温暖。
想起家乡,想起小时候,也总是和节日,以及吃有关。临近春节的时候,妈妈们提前几天开始泡豆子,磨成糊糊,捏成一个个小丸子,用油炸了,附近几家人一起来吃最热乎的豆丸子,吃剩的再用线串了挂起来,煮火锅的时候,抓几个下来扔进汤里,能吃一个冬天。
做年糕更是热闹,大伙围在一起,女人们淘米洗米,烧材火蒸糯熟,男人们把蒸好的糯米,倒进石头做的捣臼里,喊着口号,你一下我一下地捣成团,在寒冷的冬日流着汗,小孩们时不时蹦跶过去问好了没。最后,大家围坐在炉火边,切一些小块放在炭火上烤着,眼看着它鼓成一个大馒头再啪地破开,撒一些糖在里面,香甜无比,那大概是我吃过的,最温暖的糕点。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腊八节吃粥,春节更是天天吃大餐,这些传统节日或节气,在贫瘠的农耕时代,就与吃紧密相连。吃,本是人和动物为了维持生命,不得不进行的一项生命活动,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吃渐渐形成一种文化,而节日,更是让吃有了温度。
因为有了节日的提醒,生活有了仪式感,人们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吃一顿饭,喝一口汤,与家人相聚或者见一位故人,忆一段往事,再重新踏入下一段旅程。
从粽子到月饼,再到饺子和年糕,从年头吃到年尾,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