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简书首页,总是有几篇关于无物可写的文章出现。
大千世界,已知或未知的东西那么多,难道都被写尽了?
写作应该是向外走的过程,只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可以写的东西也太多,在刚刚练笔起步的时候,大概只有筛选写什么最合适的烦恼吧?
如果真的出现无物可写,证明你写作面对的朝向出错了。像往螺丝壳的里面去了,只能越走越局促,越写越无物。
记得有一个读者问李娟,你在写作中会不会遇见瓶颈,素材被写尽的困惑?
李娟回答说,我的写作就是我的生活,生活不停,素材就不会枯竭。(大概是这个意思。)
深以为然,我觉得,写作只是一种表达的技能,与说话一样。不过她能更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大脑里别人未看见的画面,与别人无法感受的触觉。
写作是写作者长出的另一个器官,只要生活在继续,写作将永远无法停止下来。
我这样说,大概是自己幸运。踏入写作的坑两年来,真的还没有遇见无物可写的局面。只有自己表达能力不够,不能完全表达出心里所想。希望这种幸运可以一直陪伴我。
关于我的日更,准备的写作题材非常之丰富。
一,抄经心得。
我是个没有长性的人,像猴子下山里的小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最后两手空空。针对这个毛病,我打算抄一年的心经,直面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
这一个系列可以伴随我写到年末。
二,生活中的爱好。
生活即写作。那么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可以纳入笔下的。
还拿自己做例子。今年有了自己的小菜园,其中的春种秋收,拔草捉虫,丰收欠收都可以拿来写。
关于种花种菜,我也做了一个文集。每天都有新鲜发生的事,只有选择着写,没有没东西写的时候。
说到我的爱好,听音乐也是一个。每一首打动你的音乐,都可以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篇文章。
对于音乐,以前写了不少。现在手里要写的东西太多,还没有轮到她们呢!
三,阅读的心得。
写东西的人肯定与阅读无法摆脱联系。看到的书,中意的诗句,偶尔钻到耳朵里的歌词,或者影视路上遇见的一句台词,广告,都可以引申出思考来。
我个人觉得,属于自己独特的思考才是笔下最好的材料。何必去扎热门?你想到的,太多人也想到了。
不过如果喜欢,这也算一个写作素材来源。毕竟许多人在蹭热点。
四,周围的人
不是有一句话吗?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写写自己周围的人吧!左邻右舍,同学朋友,奇葩英杰。谁的生活周围没有这些基本元素呢?
每天写一个,也够你写一年的了。
在练笔阶段,这些熟悉的人与事,因为都是接触最直接的,说不定还真能写,出精品来呢!
五,群作业
好像许多写作的人都曾经加入过写作社群,与一群人,每天对同一个题目写作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虽然许多题目写了无数次。但视角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时间不同,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同了。
但不少人在视角上似乎有点固话了。比如十个人写月亮,会有十个人写思乡。
要想打破无物可写的局面,变化视角非常关键。月亮的存在可不仅仅是用来思乡的。如果狭隘到那一点上,是对月亮的侮辱。
写作,是给自己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而不是让你作茧自缚。
六,观察与发现
关于观察与发现的关系,想必写作的人都熟悉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故事。
人家尚且不弃此道,何况我等凡俗人类?
你这些看见过你家窗口外的景色吗?你能说出你家窗台外四季的变化吗?
你知道你最爱的人最爱的一件衣服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她或他穿着喜欢的衣服时与普通衣服时的细微变化吗?
例子太多,不再说了。
仔细观察,永远是写作者的第一必修课。学会了观察后,相信无物可写这一说法,将从你的字典里删除。
七,自省
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
对于自省,谁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完人?不需要自省了?
你今天发脾气了没有?为什么?谁对谁错?
你今天遇到了高兴的事?什么事?你占便宜了?别人有没有受损失?你有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快乐?
每个人都是带着罪过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谁都应该每天反思一下。不说三省了,一省可以吧?你就有写不完的东西了。
八,追踪直觉背后的原因
关于这个,只是自己很有感触而已。仅作参考。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的第六感挺准的。举个例子吧!就某演员,被称为师奶杀手。迷众无数。
可我看他第一眼就非常讨厌,明明满脸虚伪,阴坏,为什么大家都说那是气质呢?
直到现在他人设崩坏后,我在反思为什么讨厌他的原因。
这样一来,一发不可收拾。发现直觉的背后,竟然有强大的理论作着支撑。非常之科学。不过在自己还没有答案前,说是直觉,很不靠谱的样子罢了。
后来,就迷恋上追踪直觉背后原因的游戏了。而每一次的追踪,都可以是一篇逻辑谨密的文章。
不再多说了,写作是写作者手里的工具,日更,是为了让自己熟练使用这件工具,让她与自己的身体融合成一体的练习。(这种说法针对自己,其他人什么目的就不知道了)
只要面对的方向是对的,相信有无穷的题材等着你去筛选。而不是无下锅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