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请《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老师给昨天的文章提了意见,在这里谢谢老师,把老师的意见理了下出2.0版。
从强关系到弱关系到匿名的社交行为,取决于社会认同,比如强关系中"个体A"与同事"个体B",在个体A"的眼里,"个体B"是一个"代码写的不错,平时待人也不错,就是有点小气。",那么此时"个体A"对"B"的社会认同中好的较多,那么A与B进行社交时也会趋向友好。
到了弱社交,A与B在某个社区因为某个话题交集,如果社交过程中B的某种行为不被A所赞同,那么A对于B的主观印象便会被负面印象所占据,用陌陌搭讪女神的都深有体会。
到了匿名,个体失去了个人标示符"名字 ID",原本所代表的社会角色也将消失,那么原有的A到B,点到点所建立的认同也将不存在,原有的认同被摧毁,重建。
这里给上老师一句话:人以群分,以关系分,以不同的角度分。
小记:
在准备一篇关于互联网上的群体行为的文章,写完这个可能写写电商或者别的,虽然对互联网金融挺有兴趣的,不过了解实在太少。
我一般不写对于单个产品的分析,因为我觉得那些奋战一线的产品人在这方面比我写的好很多。我也不写除互联网相关外的其他行业,因为我觉得互联网比较好玩。
生活方面可能相对会写的少一些,最近都窝在一个地方修我的假期。早上被公司催着给某大佬发了微信问合作意向,没回,我估计大佬的心态是"这货看起来挺SB的,离他远点好,不然肯定死球。",嗯,差不多被拉黑了吧。
楼主在此装逼,别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