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去中心化的时代,怎样存在一个统一的入口?如果不存在,为何大家打架如此欢实?
如果说,2010年,大家争夺入口一说尚情有可原的话;2015年,大家还在提争夺入口,就有些落伍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才是根本。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入口。如果一定要说入口,我有几个断言:
1、移动互联网网络是入口,没有人脱离这个网络;
2、手机和平板以及各种移动设备共同构成了入口(也包括PC)
3、任何一个app做得好的话,都可能是某个特定人群的入口。
未来,不存在一个平台级的入口。即便上十亿用户的苹果、三星、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也并不是以入口来自居的。
更何况,泛泛的争夺入口本身并没有价值。
这些在争夺入口,试图通过入口来统治互联网的人,似乎忘掉了,企业根本无法通过控制入口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也似乎忘记了微软的教训:它和英特尔曾经(而且至今仍然)垄断着PC市场,但敌人根本不必冲破你的堡垒。现在它们正忙着适应新时代。过去确实垄断的入口,现在也毫无意义。更何况,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全世界都是用你的服务,也不会成为垄断级的入口。
入口是个什么概念?是你必须依赖的无可替代。早年间微软的IE就是网络的入口,没人可以替代。后来的谷歌用搜索引擎获得了统治性的份额,但仍然算不上入口级的服务。
的确,有一些app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空间。但那只是人们连接彼此的通用性要求,目的在于求同;而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存异。这也就是成为大众级的入口,非常少而且价值低;成为少数人的入口才是可以的,而且高价值。
也就是说,不存在垄断的、通用的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但存在特定人群的入口,这个观念应该成为我们核心理念。
不存在的互联网入口,为何还会此前如此唬人?答案是:对于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热潮,中国的三大BAT和三小互联网巨头都视而不见,以至于差点错过这一浪潮。在追赶的过程中,确实有错过了就不再来的忧虑。但回顾来看,错过确实不利于理解,但并非完全错过,而领先也不过意味着对移动互联网增强理解,距离未来也只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移动互联网早期,平台的说法当然是有价值的。现在来看,app排名前20的也大都是BAT,但说移动战争结束为时尚早,而确切的说法是,战争才刚刚开始。之前的热身,就如同新玩意儿刚诞生时大家的玩票一样,只是初步熟悉阶段。就像iPhone刚出来时,任何一个关于iPhone的特性应用都受到追捧一样(比如,展示各种放屁声音的app,用iPhone模拟喝啤酒的应用也赚了很多钱,风中摇曳的蜡烛后来也用在了乔布斯的忌日上),现在的通用型应用,是大家早期的共识期。
但是,共识期一过,用户的需求就会进化,就好比最早解决温饱,温饱之后人们就要选择不同的好吃的,不同花式的衣服。移动互联网更贴合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只会越来越个性和独立,就好比现在每个人喜欢的明星一样,不再需要大众的认同。
不远的未来,每个移动互联网用户都会各自寻找自己的app组群,除了极少数社交、地图等人越多越好用的平台级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一旦出现了一个以上成熟的平台,第二个小众的平台级应用也就越好用),大家会更喜欢属于自己的应用群组。平台也好,入口也罢,都是伪命题。
墨迹天气可以赚到属于它的收入,如果它们继续揣摩,就成为一个入口?疑似大家并不会当它是入口。同理,百度搜索、大姨吗是入口吗?也未必是。虽然很多人用它,但不是入口。就算是微信如此高粘性,但也不是入口。如果连iPhone都不是移动互联网入口那么互联网就是没有指定入口的。或者说,无处不入口,也就没有了入口。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一个个人创业者,而且你能给300用户提供服务,每个用户每月能收取100块钱,你就可以活得很好。这未必是入口的概念,也不必是平台。实际上,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的特性,才让移动互联网充满了想象空间。
中国过去的网站,都强调平台级、门户级,现在的入口就相当于过去的门户。而未来并不需要门户或入口。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有统治级的入口。用户可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而且他们个性化的需求,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你和一个巨无霸的科技企业,在争夺同一批用户时,长期来看,也并不会处于下风。
这是一个属于用户的时代,用户说了算,懂得用户的开发者就有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