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产不毁乡校》一文,尽管大多阅读者在阅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称赞子产的“明君情结”,但是作者认为,原文更想说明的是古代政治的民主性和公共性。笔者认为,该文章的作者所提出的政治的民主性公共性的观点虽然也可以从文中体现,但褒扬子产的贤明仍是《子产不毁乡校》一文的主旨。
从原文内容来看,然明在见到乡校议政的情况时的反应是建议废除乡校就可以看出到子产所处的时代,政治的民主性与公共性已经减弱,以至于统治的人可以认为毁掉乡校不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因此,政治的民主性公共性应不是该文的主要观点。再看到子产所说的话与其所占篇幅,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种观念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理解的,便不需要太多解释。而子产的话中,一方面有教育然明做统治者要开明懂得纳谏的道理,一方面也是在劝说自己,通过合理的解释让自己心平气和地接受社会状况,做一名“贤君”。从这也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政治的民主性与公共性不强,但子产真的是一名很能从多方面思考的明君。除此之外,原文最后孔子赞扬子产并相信他能施行仁政,也看出像如此开明的行为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常态,贤明不是由于惯例,子产的大度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从历史背景上看,政治的民主性与公共性虽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惯例,但在子产之前很久就已经被君王统治的制度覆盖了许多。就像文章中所提到的“周厉王止谤”的故事所能体现的,有在“子产不毁乡校”三百年前就已经不再被君主重视的政治的民主性与公共性。因此,子产能做到贤明,有古代政治的民主性与公共性的原因,但并不是因为他在遵守这一古老惯例。
虽然原文主要表达的不是政治的民主性公共性,但政治的这一特质仍是十分重要,这一准则也是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在有民主性公共性血脉的政治下,我们中国人才过上了越来越理想的生活,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在稳定在稳定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田籽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