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千年前,勤劳的中国古代劳动者们在劳作当中创造出这富有格律的句子,在无数文人墨客的传唱中成为经典,千年后的人们无一不为这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到惊叹。诗词不只是诗人词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更是文人墨客灵魂深处的低吟。
林语堂说:“如果没有诗,我们将无法幸存至今”
“今宵酒醒何处”如此怅然却又洒脱的字眼直击人的内心深处,那样患得患失的心情从寄宿于诗中历经千年的沉淀让读者久久难以平静。品味着这醇厚的悲悯的同时,却也欣赏这画一般凄美的场景。
王安石的寒风翦翦,苏轼的落夜沉沉,其诗、其词,如香雾空濛使沉醉其中。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曾经的我们仅一知半解,只觉朗朗上口,念着玩罢了。如今重拾旧本,却有苍凉之感。聂夷中的片玉尘轻,粒粟山重让人信服不已。而乐府诗集的“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又有淡淡凄凄,“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又是何等悲愤!
在月光下吟着“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仿若看到李白那舞动长剑的身姿。谪仙挑出一个剑花,如这位诗仙在这大唐中掀起的盛况,短暂却又绝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短短十四个字,却将李白的狂与洒脱尽数呈现。他是浪漫主义的贯彻者,是理想中的浪客与文人,他如梦一般游荡在诗的长河之上,将诗点缀得如银河一般梦幻。
诗的存在,让我们在面对大千世界的美景时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慨;让我们在面对分别时送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赠言;让我们在佳节无法相聚时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安慰:让我们在金榜题名时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诗的存在,让我们单调的生活变得生动,让情感的表达如此浪漫。
在某个冬天的傍晚,望着窗外天色,提笔在纸上写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然后心满意足地又被其他事情转移了注意力…
诗有什么用?
当你不去感受它,什么用也没有。
当你走近它,觉得它有趣,这就够了